識到“制宙權第一”的加達裡各集團和武裝組織,在長時間內都沒有進行曼德羅裡安護甲的更新。
全面戰爭結束,統合部(ded)建立之後,繁榮的經濟對人口匱乏的加達裡造成了沉重壓力。為了緩解這種趨勢,當時還以生產工程機械為主的萊戴集團以舊的m1為藍本,開發了mc(民用型),以滿足其客戶對勞動力的要求。
mc大獲成功,其首年的銷售量即達到三百萬臺。
令萊戴始料不及的是,越來越多的mc出現在海盜之中。
先是古斯塔斯,然後是血襲者。這些海盜對mc稍加改裝,就將之變成了原本無論如何也無法一個人操作的加特林電磁機槍或重型充能槍的穩定射擊平臺。“人形炮臺”的加入,使得商船的安保人員對海盜的抵抗,經常演變成一場摧枯拉朽的屠殺。
民間對萊戴的指責甚囂塵上。然而萊戴本身卻敏銳地抓住了危機中蘊藏的新商機。只不過三個月之後,只有在加達裡各大集團註冊的安保組織才能購買的m2上市。
與mc相比,m2的效能更好,使用也更靈活——當然,價格也更高。饒是如此,其優越的效能也廣受讚譽。憑藉對mc形成凌駕優勢的防護效能,安保組織在很短時間內就取回了對海盜的優勢。
隨後,改良效能,並由萊戴授權各集團工廠特許生產的m3,最終成為了加達裡各大集團安保部隊的標準裝備。順理成章的,也成為了由各集團共同出資建立和維護的海軍及其陸戰隊的標準裝備。其受歡迎的程度如此之高,甚至就連聯邦也為特種部隊,從萊戴設立在聯邦的空殼公司進行了秘密採購。
針對m3的一些弱點,萊戴也借鑑盟友艾瑪帝國,以及繳獲的聯邦的步兵動力護甲,開發(或者說山寨)了特型的動力護甲,但無論是使用範圍還是受歡迎程度,都遠遠不如m2和m3。
技術特點:
m3全重為106kg(標準型),加上維生系統則為155kg,是四大帝國的陸戰隊動力護甲中最輕的。
尺寸因人而異。但穿著曼德羅裡安計程車兵看上去就是個穿著鎧甲的魁梧騎士,並不像艾瑪的動力護甲那樣給人以巨人的印象。
穿著m3(機槍兵配置)的陸戰隊士兵可以單人持六管的加特林電磁機槍移動自如,並以每秒30發的射速進行自由射擊。閉鎖關節並開啟抓地穩定模式之後,電磁機槍可以達到每秒鐘150發的超高射速。
m2和m3廣受歡迎的最大原因在於她的模組化設計。全系統分為能源核心和內層電磁肌肉、基本骨骼及其加強附件、外層電磁肌肉、裝甲護板、護盾發生器、電子系統、維生系統七個部分。各模組內部也均為匯流排-外掛的系統設計。
透過靈活決定系統模組及模組內外掛的搭配,m3可以充分滿足標準步兵、偵察兵、狙擊手、機槍手、重武器操作員的諸多要求。其強大的能源、運算核心和外接介面,也可滿足各種外接升級模組。
比起艾瑪動力護甲,m3在使用的靈活性和電子系統上完勝,在輸出功率和防護性上不足(這也是令加達裡海軍陸戰隊員們最不滿意的),但這與加達裡海軍陸戰隊很少進行地面作戰有關。在狹窄的空間站和戰艦的內部通道里,m3的功率和防護已經足夠(陸戰隊員對此持強烈的保留意見)。
自己掏腰包為配發的m3裝配外接能源外掛、額外護盾發生器和更厚重的裝甲護板的情形,也非常常見。
m3另一個常遭人詬病的理由是,由於採用了模組式設計,其對抗真空、有毒氣體或腐蝕性氣體的能力遠遠比不上一體化的艾瑪動力護甲。儘管萊戴應民間和國外客戶的要求開發了維生套件,但因為預算原因,維生套件在很長一段時期其並沒有成為陸戰隊的標準裝備,直到付出慘重代價。
花絮一:
打著“後繼機型開發”的幌子,萊戴也進行了mc的後續開發。這種核心能源、骨骼材質和電磁肌肉效能都達到,乃至超過(只要買家願意為此付出足夠的isk)其軍用型親戚的“民用工程工具”,很快就從黑市上流向了m3的對手,古斯塔、血襲者、圖克爾傭兵手裡。這些無惡不作的匪徒們利用自身的技術對它進行了改造並應用於武裝行動。很快,mcii的能源核心、電磁肌肉和骨骼就成了加達裡海軍陸戰隊員們繳獲之後不上交的預設特許物品。
花絮二:
根據萊戴集團向其股東披露的公司業績,mcii的最大買家,竟然是米瑪塔爾共和國的長老會。儘管在與之交戰中並未發現mc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