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意思是說,一個修道的人,不要特別把自己標榜得了不起,要和普通人一樣,你修道者的光明也和普通人一樣。“塵”就是世俗人,社會一般人,塵市之間,大家都吃飯,而你一個人非要買包子吃,這又何必呢?將就吃一點就好了嘛。這本來是“和光同塵”的意思,可是道家這一思想,後來被引用,就變成“太極拳”——圓滑的觀念了,人說白的是黑的,我也馬馬虎虎說是黑的,跟著亂滾,也被稱作“和同”了。“取說”的“說”,通“悅”。“和同以取說”,指的是臣下為了討好上司,便放棄作人的原則,作鄉愿去了。這裡是說,有些幹部圓滑得很,“太極拳”馬馬虎虎應付一下,只要配合主管的要求,什麼都來,只要對他自己前途有利的就幹,這種心理發展下去將來就是一個禍害。到了利害關頭,一點氣節都沒有,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
……
臣有悅主意以求親,悅主言以取客,可不慮之以佞乎?
有的幹部只做上面老闆喜歡的事,專說老闆喜歡聽的話,以求得他歡心,取得他的親信。這種就是佞臣。
上面是《長短經》作者,對桓範《世要論》的引述。一個領導人,在防惡上,應該注意考慮到的九種原則、九個顧慮,也是人物的分類。該注意到的。
讀書千萬不要被書所困,一切的運用全在自己。像這一類的書讀多了以後,等於醫學的常識豐富了以後,連一杯水哪個敢喝,深怕有傳染病,法律學多了以後,連一步路都不敢走,動輒怕犯法。而對於“九慮”這些東西看多了,連朋友都不敢交了。其實只要我們把握了大原則,相信少數人,不傷任何人,愛護所有人,凡事但求心安就好了。
忠奸之辨
下面是舉很多例項了。
這是一篇大文章,但是古人寫文章的分類,不像現在的觀念,現在寫文章的層次,往往是宗旨、要點、原則、引伸,古人則大異其趣。
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於朝,洩治諫而殺之,是與比干同也,可謂仁乎?子曰:比干於紂,親則叔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於存宗廟而已,古以必死爭之,冀身死之後,而紂悔寤;其本情在乎仁也。洩冶位為下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懷矣!詩云:民之多僻,無自立僻,其洩冶之謂乎?
這裡是子貢和孔子問答的一段話。(這段話在四書五經裡是看不到的,要在其他的書裡去找,所以真要研究孔子思想是相當困難的,我們不要以為看了四書五經,就懂了孔子的思想,有一本清人編的《孔子集語》,將孔子所講的話,如《莊子》等等引用孔子的話和有關的很多事,都收集在這裡,所以現在也可以走取巧的路線,看這本書,勉強可以把孔子一生,多瞭解一點,免得到處找資料。)
這段書我們暫且擱在這裡。要先了解一件事情:我們知道,春秋戰國在陳靈公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後世稱她為“一代妖姬”,名夏姬,是當時的名女人,好幾個國家,都亡在她身上。據說她好幾十歲了都還不顯得老,許多諸侯都被她迷惑住了。她在陳國時,陳靈公和幾個高階幹部,就和夏姬宣淫於朝,於是陳國的另一位大臣洩冶,就向他們提出諫議,責備他們不應該這樣做。陳靈公自己理虧,對洩冶沒有辦法,就買通一個刺客,把洩冶刺死了。
這段書,就提到了這段歷史,有一天子貢問孔子說:洩冶的這個行為,同紂王時代的比干一樣,洩冶這個人,是不是可以說合於仁道?孔子說,這兩個人並不相同。因為比干之於紂王,在宗法社會,講私的方面,他們是皇親,比干是紂王的叔父,講公的方面,比干的地位是少師,等於皇帝的顧問。在宗法社會的政治制度下,他是為了殷商的宗廟社稷,所以他準備犧牲自己,所謂“尸諫”,希望自己死了以後,使紂王海寤,所以比干當時的心情,是真正的仁。在洩冶就不同了,他只是陳靈公的部屬,地位不過是個下大夫,勉強比喻等於現代簡任初級的官位,並沒有私人血統上親密的關係,而陳國這樣一種政權,在孔子看來,是一個君子就應該掛冠而去,可是洩冶沒有這樣做,還在懷寵。以他這樣的地位,用區區一個身體,想要影響上面的昏亂,這是白死,也算不上忠,只是“懷”而已,他的胸懷裡,愛國家的心情,還是有的,至於說到仁道,卻並不相干,所以孔子引用詩經上兩句話:“民之多僻,無自立僻。”一般人當走到偏僻的狹路上去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把他立刻挽回的,洩冶就是個懂這個道理,方法不對,白丟了一條命。
這是引證一段歷史的經驗,說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