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沈約注目在趙桓身邊一人的身上。
那人已過不惑之年,未知天命,頭髮黑白斑駁,眉心一道豎針紋,鼻樑挺直,雙目炯炯。
“還不知道這位高姓大名?”沈約問道。
面由心生不假,一些品行,是可以從面相看出來的。
沈約沒有將面相“發揚”到命數一說,可看到那人面相,卻感覺那人平日冷厲不拘言笑,但行事不愧內心。
若是內心有愧,如何會有那般炯炯的眼神?
沈約同時注意到蔡攸看了那人一眼,似有皺眉,知道讓蔡攸討厭的人,多少還是有些內涵的。
那人聞言,微有詫異,不想沈約會注目於他,但他還是看向了趙桓。
趙桓介紹道,“此人聶山。曾因被王黼中傷而貶出京城,如今方迴轉京城。”
蔡攸又皺眉頭。
趙桓的一句話,對他蔡攸而言,資訊量著實巨大。
王黼身為朝廷少宰,也是六賊之人。
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
稱得上君子的基本都有容人雅量,就是說我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但我有我自己的主見,卻不必一定要贊同你的觀點,
小人做的事情截然相反,表面上贊同你的觀點,對你唯唯諾諾,暗地裡想搞死你也是再正常不過。
六賊自然不和。
皇帝對後宮三千都不能雨露均霑,更何況對寵信的大臣?
六賊為奪得趙佶的寵信,無不用盡心思,太子用“中傷”兩個字點評了王黼的小人行徑,表達了對王黼的不滿。
這是公然宣戰!
原因為何?蔡攸自然知曉,王黼暗中想要扶植鄆王趙楷登基,趙桓如何能高興?趙恆公然表明態度,無疑是讓眾人站隊。
和王黼交好的,就是和我趙桓為敵!
聶山和王黼有私怨,趙桓驀地將聶山招到麾下,用意多半是要對付王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