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警戒正文卷1733節家事國事不知什麼開始,說真話反倒變成讓人嘲弄的事情,當你面對不平時想要求得公正時,也漸漸變成不識時務之舉,被人恥笑。
當所有人洋洋得意自己機關算盡的時候,誰還記得自己孩童的時候,最嚮往的事情?
沉約知道宋廷腐朽久矣,徐徐圖之只怕等不到改良那一刻,這才用雷霆言語希望某些人能夠警醒。
他沒有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幡然醒悟,但有幾人警醒,明白他的用心,這已是不錯的結果。他也知道這般言論,在多數朝臣眼中,不過是狂妄之語,可他決定承當一切反擊。
“誰都會錯。”
沉約緩聲道,“父母有錯,夫妻有錯,君王也有過錯。”
一言落,眾人皆驚。
有的人暗想你小子仗著天子寵信,飄了起來,等你倒臺,你今日所言,就會成為你殞命的刀劍!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這是千餘年來約定俗成的事實,都說綱舉目張,若是君、父、夫有錯,那這世上,成何世界?
有些人內心這般反駁,卻沒有開口。
趙佶突然道,“先生所言不錯,朕有錯。”
他驀地這般說,蔡京臉色又變,又聽趙佶道,“朕痴迷享樂,不理百姓疾苦,本不配再坐天子之位。”
群臣大驚失色,蔡京帶頭哀嚎道,“聖上何出此言?聖上為天,天有狂風暴雨,本是難免之事,天有何罪?”
有人隨聲附和。
人群中突然有人道,“聖上既然如此看法,何不頒佈罪己詔讓位太子,以服民心?”
一言落,眾人驚錯。
沉約不由向說話那人望去,見到那人正當壯年,清癯黑鬚,眸正色烈,緩緩道,“這位是何來歷?”
不等別人代答,那人拱手道,“不才李綱,字伯紀。太常少卿。”
有人微顯幸災樂禍的表情。
沉約倒知道李綱此人,腦海中閃過黃誠的一句話——朝廷數次對我等用兵,哪怕李綱領軍來圍剿我們,亦被我們殺的潰不成軍。
那是在洞庭湖所聽的言語。
多年後,李綱曾經討伐過楊么,就和岳飛一樣。
如今有耿南仲前車之覆,李綱仍能挺身而出,說出想法……
沉約多少知道李綱往事,可歷史記載的往事做不得準,他需要親眼看到,才明白李綱的為人。
李綱終究還是李綱!
感覺到趙佶的臉色陰沉,沉約突然道,“聖上,當年也是一樣的事情?”
很多人難解沉約的意思,趙佶卻是清清楚楚,緩緩道,“不錯。”
當年也是李綱勸趙佶禪讓?!趙佶找來的臣子,都是靖康之難前的決策人物?
沉約得到這個結論,暗想歷史雖在改變波動,可很多事情,還有它固定的脈絡。
“李大人身為太常少卿,素來掌祭祀禮樂一事,何故妄議國事?”沉約發問道。
有人暗想,讓我們議論的是你,不讓我們議論的也是你,你權大,你說的算!
李綱平靜道,“沉公子以家事詢問蔡待制,不才微有感慨。”
“感慨何來?”沉約隨即問道。
李綱緩緩道,“想父母有錯,哪怕孔子也是無可奈何。勸誡尊長,對方不聽還能態度恭敬而無怨,著實難以做到。”
沉約笑道,“他自他錯,你自你善,真心可如金剛不壞,又好似白蓮不染,若能悟此,當無所怨。”
李綱微怔,思索良久,這才嘆道,“沉先生著實高見,一語解不才多年的困惑。”
那一刻,李綱竟有恭敬之意。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是孔子所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哪怕別人不理解你,你也不會生氣,那就算是個君子了。
孔子對君子的定義看似不高,但這世上著實沒幾個人能做到這點。
你知道對方有錯,若是不相關的人,你可以視而不見,但若是身邊人,你勸誡親人親人又不改,你整日面對這個錯誤干擾你,就像個蚊子圍繞你轉,你又不能拍死這個問題,那時候想不懊惱都難。
說無怨,實難無怨。
李綱本意就是如此,他是正直之人,因為正直,這才對孔子所言亦是感慨——臣知道卻做不到啊。
不想沉約隨即一語就讓他恍然而悟——你何必一定強求對方改正?你也很難讓世界按照正確去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