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又有一次,鄰居湯姆一進店門就向奶奶抱怨道:“哈德森大姐,真是氣死我了!我再也不想幹犁地這活兒了!塵土飛揚不說,驢子還不聽使喚。我真是幹夠了!你看看我的腿、腳,還有手、眼睛、鼻子,到處都是塵土,我真是幹夠了!”

奶奶仍然是那副老樣子,一邊給他拿東西,一邊附和著說:“是啊,是啊!嗯,嗯……”

等湯姆發完了牢騷離開小店,奶奶把蘇珊拉到身前,問她:“孩子,你聽到這些喜歡抱怨的人說的話了嗎?”蘇珊點點頭。奶奶接著說:“孩子,在每個夜晚都會有一些人——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酣然入睡但是再也不會醒來。那些與世長辭的人,睡覺時不會感到暖和的被窩已變成冰冷的靈柩,身上的羊毛毯已變成裹屍布,他們再也不能為天氣熱或驢子不聽話而嘮叨一分鐘。孩子,你要記住: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意,那你就設法去改變它。如果改變不了,那就改變你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問題,但你一定不要去抱怨什麼。”

長大後,蘇珊牢記著奶奶的話,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她也從未抱怨過什麼,最終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成了業界有名的女強人。

其實,我們與文中的愛普生和湯姆何其相似,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件小事、一句無關緊要的話,甚至於天氣不好,都能讓我們陷入長時間的煩惱,沉浸於懊惱和悲傷中不能自拔。然而天氣絕對不會因為你抱怨而轉涼,驢子也不會因為你發牢騷而變得聽話些。尤其是當你面對的是一個不會體諒別人、不會自省的人,情況會更加糟糕。但你一定要清楚,煩惱、抱怨、憤怒都沒有用。即使你抱怨連天,它也不會為你失眠。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改變。

其次,抱怨會破壞人際關係。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消極、負面的人,更沒有人願意忍受你的牢騷和壞脾氣。不滿的情緒,必然會破壞內心的平靜,進而影響工作和整個團隊,接下來勢必會帶來更多的被抱怨和相互抱怨,甚至成為致禍的根源。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古往今來,因為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導致身敗名裂甚至為此丟掉性命的人數不勝數。當今社會我們雖然不可能因為抱怨幾聲就掉了腦袋,但是因為抱怨丟掉工作、丟掉人脈甚至招致無妄之災的例子卻比比皆是。與其如此,我們又何必非得抱怨呢?畢竟,抱怨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一種最最拙劣的手段。

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有位哲人說:“這個世界上最多的‘東西’不外乎兩種:窮人和抱怨,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著雞和蛋的關係——貧窮(抱怨)孕育了抱怨(貧窮),抱怨(貧窮)又孵化了貧窮(抱怨)。人們越窮越抱怨,人們越抱怨越窮。”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之所以抱怨,就在於我們認為抱怨能為我們帶來某些好處,比如同情、認可和優越感。但就像哲人說的那樣,事實上我們不僅“越抱怨越窮”,還會由於抱怨招致一連串的麻煩。到頭來,我們反倒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先說說抱怨與同情。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有過抱怨自己的身體不舒服的經歷,但是這些人卻並非真的生病,而是因為他們知道“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獲得附帶的好處。抱怨可以贏得同情,但是這裡有一個度的問題,如果你認定抱怨一定會贏得他人的同情,無疑是大錯特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一生坎坷,兩任丈夫都因病去世,兒子也慘死狼口,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她逢人便講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逐漸被鄉里人所厭惡,甚至遠遠地見到她便躲開。再後來,連東家魯四老爺也厭惡她,先是不讓她插手祭祀,後來一怒之下將她趕出魯家。流落街頭的祥林嫂,很快便結束了她貧窮、艱難的一生。

雖然我們並不能據此說是抱怨害死了祥林嫂,畢竟真正造成這一悲劇的是萬惡的封建制度,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側面看出,一味地抱怨非但換不來同情,反而會招人反感。而且同樣是祥林嫂,在她沒有抱怨以前,她是頗受魯家和眾人喜歡的。可見,還是及早放棄抱怨為妙。

接下來再說說抱怨與認可的關係。

一位招聘經理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每次面試,我都會問應聘者‘你為什麼離開上一家公司’,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想正面瞭解他對以前自己所在公司的評價,如果他說他以前的公司多麼多麼不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不管這個人有多麼優秀,我也不會錄用他。因為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