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與其死守著那扇緊閉的大門怨天尤人,何不轉過身來,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扇窗呢?
另一方面,霍布戴爾的事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生存沒有絕境,走出門去,外面就是一片藍天。只是有時候,潛力和成功是被逼出來的。所以,遭遇困難和挫折時,我們不應該一味地怨天尤人,因為等待你的,可能是一片更寬廣的天地。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肯不肯“逼迫”自己。學歷不等於能力,知識也不見得絕對改變命運,只有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創造奇蹟。
就像哲人所說的那樣——你只能成為你頭腦中的你。要想賺大錢,創大業,做大事,必須敢想敢為,百折不回。古人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身邊的成功人士則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成功並不難,就怕你沒有成功的信念。只有樹雄心、立壯志,有了崇高的目標,就會產生進取心,才能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想都不敢想,做都不肯做,難道天上真的會掉餡餅嗎?
反之,失敗則根源於那些不自覺地讓自己產生失敗意念的人身上。不窮不富,一日三餐,稍有存款,時有欠債,無疑是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寫照。這是為什麼呢?很大原因就在於人們窮慣了,也失敗慣了,往往自我設限,把自己定義為窮人或失敗者,過於安貧樂道。事實證明,一個人老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就不會有追求成功的意識和行動。受此影響,他們只能做失敗者,一如下面這個故事中的老人。
有一位老人退休後覺得很不適應,就在家門口擺了一個烤香腸的攤子。雖然攤子很小,但由於他家恰好處在熱鬧的街口,因此每天都能收入一二百元。
老人有個兒子,在大學學的是歷史和經濟,可謂博古通今,人送外號“無所不知先生”。
暑假回家時,兒子看到老爸的攤子上掛著大批的香腸,非常吃驚:“老爸,難道你沒聽說現在金融危機很嚴重嗎?你批發這麼多香腸,不怕賣不完壞掉?”
老人沒上過學,老實巴交了一輩子,覺得兒子到底是念過書的人,眼光和見識就是不一樣。於是從第二天開始,逐漸減少了進貨量。賣香腸的時候,由於反覆想著兒子說過經濟不景氣的話,也不願意吆喝了,烤香腸時也不那麼用心了。
就這樣,隨著老人自身的改變,來攤子上吃香腸的人逐漸少了,老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減少進貨量。到後來,來吃香腸的人越來越少,這個小本生意漸漸地入不敷出了。老人感慨地說:“唉!上學真是有用處啊!這金融危機真是越來越嚴重了!”
“態度決定一切”,天道必定酬勤!然而生活中,又有幾人能懂?更多的時候,人們是在攀比、抱怨、懊惱、失意……而一味地為自己叫屈,整日牢騷滿腹,只會讓我們在怨天尤人中自慚形穢,從而自絕於成功。
所以,不要再抱怨世事浮沉、人生無常,也許那恰恰是我們的機會;更不要在失敗中沉淪,自己把自己打敗。請堅信——只要心中充滿陽光,鮮花終究會開滿生活的大地。成功,必定屬於那些從不抱怨、永不認輸的人。
走出虛榮的死衚衕
客觀地說,虛榮心並非一無是處,它是一種追求表面上的榮耀或光彩的心理,或者說是人們對錶揚或讚美的渴求。我們經常說某人愛慕虛榮,不過是說他很看重表面的東西,而不注重內在的修養。這種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我們的心靈力量,促使我們去達到預期目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虛榮心過度氾濫,甚至達到某種變態的程度,這個人便會形成不務實的浮誇思想,輕則得不償失,重則身敗名裂,當然也少不了對他人、對社會、對老天的抱怨。所以,我們應該把握住虛榮的尺度,否則走進了虛榮的死衚衕,可就很難掉頭了。
可以肯定,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愛慕虛榮的心理,男人注重面子、名譽、地位、票子、車子,女人則注重衣著、容貌、老公、房子、孩子,即使是我們一度認為天真純潔的孩子們,也未能倖免於虛榮心的俘虜,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吧:
2007年年底,山東《新商報》、《長河晨刊》等多家媒體披露,家住山東德州某社群的7歲小男孩肖輝(化名),在某小學上一年級,虛榮心極強。肖輝的母親告訴記者:“我每次送孩子上學,剛到學校大門口外面的小拐角時,他就不讓我進去了,生怕同學老師看見我。後來他二姑一來我們家,他就黏住他二姑,一會兒給洗蘋果,一會兒又給扒香蕉,還把自己的玩具拿給他二姑玩。看得出,他是在千方百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