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這些問題整合起來,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清單。在這些問題無法得到清晰解答之前,所謂的“打還是不打”就是一個偽命題,或是一個僅考慮軍事意義,而完全忽略軍事行動背後戰略意義的簡單命題。

在中國目前“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筆者不反對以一場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來扭轉乾坤,但有兩個關鍵:一、在以人為本的今天,必須盡全力減少士兵的生命犧牲,多采用高科技的戰爭技術;二、檢驗軍事行動成功與否的標誌,不是視其是否將對手“徹底打敗”,而是到底是戰略意義大於軍事意義,還是軍事意義大於戰略意義,若是前者就是成功,反之則是失敗。

以此來看,在南海問題上發動可能的軍事行動,若軍事行動成功了,但卻將東南亞國家全面推向美國一邊,那麼這場戰役在戰略上無疑是失敗的,因為它將使中國的戰略處境更為艱難;若能像1979年鄧小平所做的那樣,打了越南,但卻令在中國東北部陳兵百萬的蘇聯雖咬牙切齒,卻不敢有半點動作,那就將是一個極大的戰略成功。可以想見,鄧小平當年做出攻打越南的決策時,需要多少情報的支撐,又需要多少高瞻遠矚的戰略研判和勇氣?

坦率地講,從今天的情況來看,若中國針對某些國家的挑釁採取“殺一儆百”的軍事行動,存在著取得柳暗花明的戰略效應的可能性。這主要表現在:一、某些挑釁中國的國家雖然已開始抱團,但其內部畢竟還有相當程度的立場與利益分歧;二、雖然南海問題背後有美國的影子,但美國要在南海軍事行動上完全站在某一個挑釁中國的東南亞國家背後,恐怕也不太現實。

就決策機制而言,包括筆者在內的諸多評論員,很久以來就一直建議,中國有必要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國家元首的統率下,協調軍事、經濟、科技、情報和地方的各種資源,以達成某個具體的目標。現在看來,至少在策略層面上,這一問題有必要再次提出來供大家思考了。

中國的外交戰略何去何從?中國外交戰略到底是持續溫和,還是走向自信或強硬?這是今天中國許多民眾十分關心的問題,也是導致許多民眾內心產生不滿的誘因之一。從表層來看,中國外交近年一方面呈現積極有為的跡象,甚至在一系列問題上創造性地積極介入,但另一方面則又顯得頗為被動,甚至處處被動。上述南海問題和朝鮮問題就是兩個集中的例子。

從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到90年代第三代領導人提出“大國外交”,中國外交在最近二十多年裡經歷了一個微妙的轉型。但所有的微妙轉型,都比不上最近幾年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