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和去年的誠惶誠恐不同,經過社會的歷練,現在的曉玲同學鎮定了許多。

用過期的膠片拍攝紀錄片?

三人長期從事電影工作,一想就明白了,這是為了增強片子的質感,看起來更有年代感和歷史感,這種方法不常用,卻很有效果。

雖說是個簡單的小竅門,可如果不是在這一行做的久了,還真不容易想到。

他們看了看面前這個十八歲的女孩,臉龐還有些稚嫩,想來不是她能想到的,從這點可以判斷,這女孩背後肯定有圈內人幫襯。

這個可以理解,有資源就要利用起來。

三位主考官問了林曉玲幾個問題,像是怎麼看待歐洲的新浪潮電影啊,你想拍攝什麼樣的電影,用一句話來構思一個故事等等。

林曉玲回答的中規中矩,不夠出彩,她畢竟才十八歲,無論是見識還是生活閱歷都不足。

主考官明白這不是那種擁有激情,天才式的學生,只能說是合格,不過今年招生的名額有限,光是合格還不夠,要達到優秀才行。

他們還要面試其他考生,就讓林曉玲回家等訊息,能不能透過幾天后就會有通知。

一天的面試結束,主考官還要看一看考生拍攝的作品,從中選出更為優秀的學生,有些考生可能不善於言辭,卻能透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名導演最終還是要依靠電影作品說話,而不是靠嘴忽悠。

京城電影學院有小型的放映室,三人在裡面一個個的看片子。

考生們提供的大多是三十分鐘左右的短片,看起來很快,然後他們看到了林曉玲的片子。

片子的開頭就是晃動的鏡頭,一個圍著紅圍脖的女孩在京城的街道上奔跑,攝像機在後面緊跟著,紅色的圍脖和周圍灰色的街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樣跑動的開場一下子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未完待續。)

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實

這種晃動的鏡頭會讓電影院的觀眾感到不適應,不過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會覺得新奇。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觀眾看電影看的是故事,頂多思考一下這個故事有什麼內涵,圈內人看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手法、攝影構圖、道具佈景、以及演員的表演。

他們認出了片子裡帶著紅圍脖的女孩正是上午來面試的考生。

紅色的圍脖和古老的京城,女孩乾淨的面孔和奔跑的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京城是老舊和安靜的,女孩是鮮亮和運動的。

整個畫面一下子鮮活起來。

作為電影學院的老師,他們習慣了在看片子的時候進行分析,想看出每個鏡頭所要表達的意義,這部片子第一個鏡頭就讓他們振奮起來,有了看下去的**。

接下來,女孩在京城各處採訪,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的問著同一個問題。

“你覺得京城的風大麼?”

三位主考官一開始還在考慮這個問題有什麼深意,是射影了什麼,後來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就是一個話題,主要看的是被採訪者的反應。

有點故弄玄虛了。

主考官們略有不滿,他們教過許多學生,不怎麼喜歡這種耍花招,投機取巧的人,這樣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可能取得一時的成功,卻很難拍攝出真正深刻的作品。

然而,隨著片中採訪的進行,他們慎重起來。

他們發現女孩手裡的話筒就像是一個探測器,能夠探出被採訪者真實的一面。

這是街頭的突然採訪,性格實誠的人會面對鏡頭,心虛的人會選擇躲避,暴躁的人會惱怒,虛偽的人會假意迎合,所有的一切都在鏡頭前顯露無遺。

這是電視上那些新聞採訪看不到的一面,更為直接和真實,或者說有點粗暴。

就這樣沒有提前商量,不經過被採訪者允許的情況下,粗暴的把這些人置身於鏡頭之下,不給他們思考的機會,具有極強的實驗性質。

他們還能從中看出一些拍攝者或者說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整部片子帶著一種諷刺的味道。

比如,那些在**前的受訪者,很顯然表達了人們對於權利的崇拜,受訪的幹部則是一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模樣,飯店食客的虛偽,酒店內穿著西裝的有錢人一臉的麻木和冷漠。

對於工人和清潔工,還有剛結婚的小夫妻,在鏡頭裡就顯得溫和很多。

製作者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