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還會給電影打分,分數越高的片子越受歡迎。
雜誌是《活著》的投資商拿來的,據說《活著》在放映後分數很高,投資商很興奮。
葛尤看不懂外文,就是沒事的時候隨便翻翻。
他不愛出去享受戛納的陽光和沙灘,也不去看每天都在放映的各國優秀電影,其中不乏電影大師的作品,主要是他看不懂,連個翻譯字幕和配音都沒有。
也就是《活著》放映的時候他和投資商一起在影院裡又看了一遍。
鞏莉不同,電影節是女明星的秀場。
她就不會在酒店裡待著,要麼和投資商一起找片商吃飯,要麼就是出席一些展映活動,宣傳一下電影,說幾句漂亮話。
要在國外媒體上保持曝光度,這是成為國際影星的基本條件。
這讓葛尤覺得特愧疚。
自己來戛納沒幫上什麼忙,和人聊天都費勁,自個出去怕迷路,又不想麻煩別人,其他人都挺忙的,還是呆在酒店裡好了,至少不給人惹麻煩不是。
他還記著一件事,就是那部叫做《京城的風很大》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自然沒辦法和《活著》相比,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才是記者們追逐的焦點,“一種關注”這個單元只有少部分人才會注意。
葛尤翻遍了雜誌也沒有找到有關紀錄片的內容。
他雖然看不懂文字,卻能看懂圖畫,如果這部紀錄片大受歡迎,在報導上應該會出現林曉玲的照片,畢竟曉玲同學是其中的主演啊。
看來是沒戲了。
事實上,這部紀錄片在電影節的一個小圈子裡流傳開來,被認為是華國新時代的電影。
以前,外國影人看到的華國電影要麼年代久遠,要麼是反映偏遠農村的片子,在國內這種做法被批判為“拍攝陰暗面迎合國外的評委”。
這部紀錄片不同,它拍攝的是當下的華國,也不是農村,而是華國的首都。
它展現了1993年華國首都的真實面貌,讓外國人看到了一個正在改變中的華國。(未完待續。)
第二百一十八章 青年們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