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除了林曉玲的事情外,還有件事和林子軒密切相關,那就是文壇上一些作家對《活著》這部小說的批判。
因為這部小說,《百花》雜誌受到了上級部門的口頭批評,卻沒什麼嚴厲的處罰,也就是說說而已,提醒下次注意。
這和今年華國國內形勢的變化有關,現在大家都在關心經濟發展,下海經商,對文化這一塊的審查放鬆了不少。
影視行業同樣如此,以前過不了審的,帶有激情劇情的本子,現在也不那麼嚴格了。
就好像一夜之間春風解凍一樣,這是影視行業政策放開的前兆。
總局已經在討論和擬定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的條例,也就是說,用不了多久私人就可以開影視公司了,雖然拍電影還需要審查,但籌集資金要容易的多。
當拍電影不再按照國家計劃安排的時候,這給不少青年導演創造了機會。
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找到能欣賞這個故事的投資商,就能拉到資金,拍攝自己想要拍攝的電影,而不必再等著拍電影的指標。
對於演員來說,籌拍的影視劇多了,就不用擔心沒有戲演了,有了大筆資金的注入,演員的片酬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可以預見,整個華國的影視行業會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大家都有好日子。
只是這個過程不會那麼快,不可能把整個市場一下子放開,而是會循序漸進的進行。
和上次的《頑主》一樣,華國的傳統作家對《活著》同樣沒有好感。
他們批判《活著》太過悲觀和殘酷,把所有的悲劇強加到一個普通人身上,從而造成感情上的強烈衝擊,這本身就顯得做作。
還有《活著》在對歷史和社會環境的描述上過於灰暗,有扭曲歷史的嫌疑。
在這個年代,想要批判《活著》這部小說實在是太容易了,隨便都能找到十幾條理由。
不過,這一次,林子軒不再是孤軍奮戰,華國文壇的先鋒派作家站在他這一邊。
先鋒派作家雖然在文壇上勢力不強,卻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傳統作家注重寫實,先鋒派作家則強調小說的虛構性,講求敘述方式和語言上的革新。
在傳統作家看來,先鋒派作家就是不好好講故事,是在故弄玄虛。
先鋒派作家本身就是在反傳統,他們引進現代派文學技巧和手法進行文學創作。
這時候,傳出了大導演張億謀準備把《活著》改編成電影的訊息,這讓雙方的爭論更為激烈,說到底兩者是文學創作理念之爭。
林子軒並不在國內,對文壇的爭論並不清楚,他接到了葛尤的一個電話。
“小林,我今天和張導談了,角色定下來了,我來演福貴。”葛尤有點激動的說道,“張導說是你推薦我演的,做哥哥的就不多說了,這回肯定要演好,不能壞了這個角色。”
“尤哥,我對你有信心,在國內也就你能演這角色。”林子軒真心道。
“你別蒙我,我怎麼聽說姜聞也想演呢,被你給拒了。”葛尤疑問道。
“是馮哥說的吧,姜聞那形象不合適啊,演土匪惡霸還差不多。”林子軒調侃道。
“那行,我不打算接其他戲了,從現在開始準備,你就瞧好吧。”葛尤下定決心道。
葛尤還算是電影圈裡的新人,只主演過一部文藝片《大撒把》,這次能在張億謀的電影裡做主演,自然非常上心。(未完待續。)
第一百二十六章 投緣(求訂閱和月票)
掛掉電話,林子軒理解葛尤興奮的心情。
能夠在張億謀的電影裡演主角絕對是他演藝生涯的一次重大飛躍,張億謀的片子都是大投資和大製作,是奔著國際大獎去的。
在這個年代,張億謀的電影獲獎不是新聞,不獲獎才是新聞。
葛尤完全可以憑著這部片子步入華國一線男演員的行列,離開電視圈,進入電影圈。
不僅如此,他的片酬也會有極大的提升。
拍攝《頑主》的時候,葛尤還是個不出名的龍套演員,片酬只有八百塊,經過《編輯部的故事》在全國播出,他一炮而紅,被全國觀眾所熟知。
等到了拍攝《大撒把》,他的片酬已經漲到了九千塊。
張億謀的片子不是那種小成本電影,而是真正的大製作,林子軒雖然還不清楚葛尤的片酬是多麼,但作為男主角,至少也要翻個好幾倍。
拍攝這部電影,張億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