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影廠和京城電影學院只有一牆之隔,鄭洞添比林子軒來的早,他是這部戲的掛名導演,在拍攝的過程中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
接下來審查的事情還要麻煩鄭洞添,請他過來先過一遍。
韓三評是想看看好夢公司的新片,他是導演出身,對電影的鑑賞水平還是有的,片子的質量如何一看基本上心裡就有底了。
今年好夢公司轉型,拍了兩部文藝片,不少人都想著看林子軒的笑話。
這是沒辦法的事兒,一旦你站在了高處,出了風頭,難免會有人各種羨慕嫉妒恨。
韓三評倒是沒有這種心態,他更多的是拿好夢公司作為一個參考,給京影廠找一條出路。
比如好夢公司的賀歲片成功了,京影廠有龐大的資源,同樣可以拍賀歲片,他們今年就拍了一部片子,準備在賀歲檔上映。
讓人沒想到的是,大家原本以為林子軒今年不會進軍賀歲檔了,誰知道他不拍京味喜劇,反而跑到南方和南方的影視公司合作,拍嶺南喜劇去了。
這個轉折太突兀了,顯然那部《外來媳婦本地郎》是衝著賀歲檔來的。
好在是南方方言喜劇,對北方喜劇的衝擊不大,京城的影視行業並沒有太重視,只是感慨林子軒不走尋常路。
有了《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片子打底,好夢公司今年恐怕不會賠錢了。
等人到齊了,《小城之春》開始放映。
影片的開頭是周玉紋買菜回來,在城牆上孤獨的徘徊,俞菲鴻挎著菜籃子,穿著一身素雅的旗袍,不緊不慢的走著,渾身上下都帶著寂寞的味道。
這個形象一出來,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在座的都是做電影的,除了林子軒,其他人是電影專業出身,懂得鏡頭語言。
田狀狀在這裡用一個長鏡頭表現俞菲鴻的行走,在構圖裡把長滿荒草的城牆,和陰暗的天空放在一起,襯托出了小城的死寂和女主角的內心世界。
所謂內行看門道,這幫人看到這個鏡頭就知道田狀狀雖然幾年沒拍片子,可鏡頭感還在。
隨著影片的放映,片中三人之間的感情糾葛,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都被表現的沉靜含蓄,好像是埋在地下的火山,一直在地下流動,卻不會衝出地表,造成破壞。
大家看的時候會糾結,要不要讓地火衝出來,焚燒掉整座死寂的小城。
最後故事歸於平靜,青年醫生離開了小城,就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然而,有些事情的確是發生了,還在人心裡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和恆久的回味。
看完後,在座的每個人回想著這部片子帶來的感觸,它像是涓涓細流,不會讓人震撼,只是留有餘味,讓心底有一種淡淡的惆悵。
為誰惆悵?是為劇中的人物,還是自己?
說不清楚,好的電影就是如此,能讓人有觸動,有共鳴。
韓三評轉頭看了看林子軒,他知道這次林子軒又成功了,這無疑是一部優秀的文藝片,至於能達到什麼高度,他還拿不準。(未完待續。)
第三百九十章 定位
看完《小城之春》,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好片子,但好到什麼程度,不好評價。
這不是說在座的人不專業,不懂得鑑賞電影,而是一部影片需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在時間無情的沖刷下,絕大部分電影消失在了歷史之中,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才算是經典。
比如姜聞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國內的電影界對這部片子的評價不算高,普遍的共識是姜聞拍出了新意,不過這部片子在國產電影中的具體定位還拿不準。
有人覺得姜聞突破了第五代導演的困境,給國產電影帶來了新氣象。
也有人覺得姜聞偏離了藝術創作的軌道,過於顛覆傳統,不是正道。
這樣的爭論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趨於一致。
等到二十年後,就能大致判斷影片的地位,五十年後,會有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被寫進華國電影史裡,蓋棺定論。
《小城之春》剛剛被拍出來,沒有人會匆忙下定論說這是一部能流傳下去的經典。
各人根據自己的印象泛泛的談論了影片的鏡頭語言,所表達的意境,以及演員的表演。
俞菲鴻成了一個驚喜,陳導明和王志聞的精湛演繹大家認為理所當然,俞菲鴻還很年輕,在這部片子裡挑起了大梁,成功塑造了周玉紋這個寂寞少婦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