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了,不過相對於好夢公司的盈利來說,完全負擔的起。
馬克穆勒回到義大利後,給姜聞介紹了歐洲的電影投資人。
馬克穆勒對這個劇本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部不遜於《活著》的影片。
而且,這兩個劇本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質量上有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電影人來到華國,和姜聞洽談《許三觀賣血記》的投資和版權問題。
姜聞按照和林子軒的商量,開出了三百萬美金的高價,相當於兩千五百萬人民幣。
其中葛尤的片酬是100萬,姜聞的片酬是50萬,林子軒劇本的改編費用是30萬等等。
“尤哥那可是戛納影帝,一百萬絕對不多,放到香江同等級的演員身上,六百萬片酬沒跑了。”林子軒無所謂的說道,“反正是老外的資金,咱們不用幫他們省著花。”
葛尤拍《活著》的時候,還不是影帝,只拿了十幾萬的片酬。
姜聞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拿了十萬港幣,那時候主要是沒錢,也沒有談判的資本。
現在不同了,姜聞怎麼說也是著名導演,拿了金馬獎,導演一部片子五十萬絕對不多,張億謀都拿一百萬了。
林子軒是國際著名的作家,《活著》好歹在法國和義大利都有翻譯版本,三十萬很多麼?
身份不同,身價自然不同,倒不算是坑老外。
你要是按照國內的價碼來,葛尤的片酬開到五十萬,或許老外覺得咱們要的太便宜呢。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看故事怎麼樣,歐洲的電影人要看劇本說話,對於投資額度,他們有一套自己的計算方式。
張億謀的《活著》投資是三百萬美金,《許三觀賣血記》的劇情沒有那麼複雜,不過時間跨度相當長,花費的資金應該差不多。
姜聞的班底做了一份詳細的拍攝預算,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的薪酬,機器膠片道具等等。
一筆筆的列出來,歐洲的投資人會逐項核對,算出總投資。
對於葛尤的片酬他們沒有異議,和國內不同,他們認為優秀的演員有其相應的價值。
這部電影主要看葛尤的表演,作為華國最頂尖的演員,戛納影帝,這個片酬有點底了。
最後,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女主角最好是找鞏莉來演,以鞏莉在歐洲的知名度,這部片子應該會大賣。
對於這一點,姜聞並不贊同,這不是說他對鞏莉有意見,兩人合作拍過電影,算是朋友。
他覺得如果找鞏莉來演,那就相當於是《活著》的翻版了,作為一名有個性的導演,姜聞不願意重複張億謀的套路。
不能以後提起《許三觀賣血記》這部片子,大家就認為和《活著》沒什麼區別。
姜聞要拍出自己的故事,這是他反對用鞏莉做女主角的原因。
再說,鞏莉的片酬太高,人家走國際化路線,正在美國拍戲呢,不一定會接這個角色。
他說服了歐洲人,並保證會選擇一個合適的女主角。
就這樣,姜聞的電影公司終於開張,獲得了歐洲電影人的投資。
《許三觀賣血記》會是一部合拍片,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讓劇本透過審查,拿到拍攝許可。
當年《活著》都能拿到拍攝許可,姜聞不相信自己做不到,他對劇本做了不少修改,淡化了歷史背景,把重點放在了許三觀賣血這件事情上。
如此一來,整部片子就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心酸往事。
在經過這兩年劇本接連被斃的挫折後,姜聞對怎麼讓劇本透過審查有了深刻的理解。
林子軒得到訊息後,一方面為姜聞高興,一方面為歐洲人默哀,他們或許沒有聽說過姜聞是如何浪費膠片的。
在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姜聞曾經動用了多輛軍車、坦克和飛機,場面之宏大,在國產電影裡都少見。
最後,這種耗費大量資金拍攝的大場面在電影裡只剩下很少的鏡頭,基本上都浪費了。
姜聞想讓林子軒做電影的製片人,林子軒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倒不是不講義氣,而是這種經歷有一次就夠了,還是讓老外來苦惱吧。(未完待續。)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長
京城電影學院,林曉玲中午請導演系同一屆的同學吃飯。
她透過了論文答辯,順利畢業,由於馬上要前往香江遊玩,等她回到京城都到七月份了,那時候大家早已各奔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