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0部分

導演們往往喜歡這種感覺,不滿意了可以重拍,不像生活,不滿意了沒辦法重來,這是一個構築世界的過程,所以電影會和夢聯絡在一起。

每一部電影就像是一場夢。

然而,在電影公司看來,電影是一種昂貴的商品,只有具有價值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芭芭拉羅賓遜四十歲上下,個性自信開朗,善於交際,是典型的美國女人。

八十年代中期,她在京城的華清大學教過兩年書,會說一點中文,對京城並不陌生。

“我來過京城很多次,這個國家正在經著巨大的變化,文化上越來越開放,兩國之間合作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芭芭拉如此說道。

在交流中,芭芭拉和李桉深談了《臥虎藏龍》這部電影。

如果可能,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願意購買這部電影在北美地區的發行權。

這只是雙方初次的接觸,接下來會有美國的專業團隊評估《臥虎藏龍》的商業價值,制定相應的推廣和發行計劃。

光是這套流程估計就要大半年的時間,不是說大家談談就能達成協議的,那不現實。

除了和李桉的交流,芭芭拉沒有冷落林子軒和馮曉剛。

她對馮曉剛的影片讚譽有加,認為馮曉剛展現了商業片導演的才華,有商業片頭腦。

這讓馮曉剛受寵若驚。

馮曉剛在國內的電影圈不怎麼受待見,就算憑著《一聲嘆息》在國外拿了獎,也不能挽回在圈內人心目中的印象。

更何況,開羅國際電影節的那個獎項分量不重,大家不怎麼看得上。

國內重藝術輕商業的氛圍一時半會改變不了,馮曉剛說自己經常被打壓不是開玩笑。

這次受到外國友人的高度讚揚,馮曉剛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感覺,覺得還是外國人懂電影,對芭芭拉的好感度直線上升。

尤其是聽到芭芭拉說想把他的電影推向國際的時候,心中難免有點小激動。

“我這算不算是崇洋媚外,怎麼就覺得這老外說到我心坎裡了,不會是遭到敵人糖衣炮彈的攻擊了吧?”交流結束,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