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觀眾沒有認同感。
即便是那些改編自小說的劇本也要有生活,編劇要實地走走看看,瞭解真實的情況。
好的影視劇都來源於生活,又稍微高於生活。
幾個人利用課餘時間在京城裡轉悠,林曉玲是京城人,負責和房東一類的人打交道,賈章柯等人來自外地,就和他們外地的老鄉們交流。
他們接觸了不少人,談及了來到京城打工的艱辛和不易,同時也有幸福。
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和京城本地房東的矛盾自然不少,往往都是些生活瑣事,比如多用了幾度電啊,太吵鬧啊,垃圾沒有清理乾淨等等。
出門在外,一般都是能忍則忍,以和為貴,互相寬容就是了。
生活不是劇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衝突,更多的是妥協和忍讓。
不過也有些打工者無法適應大城市的生活,比較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裡,京城的繁華雖好,卻沒有他們的容身之所。
這些人成了社會的邊緣人群,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每個人自己知道。
在經過一個月的走訪和體驗後,他們把素材整理出來,準備創作劇本。
這時候,分歧出現了。
林曉玲從女性的視角覺得應該拍攝孤單的老太太和求學的女孩子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乾淨,有種溫情,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賈章柯覺得應該拍攝更為真實的故事,他關注的焦點是那些邊緣群體。
他認為社會的快速發展造成了很多的問題,這些邊緣群體就是其中的產物,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沒有保障,從事的是工資最低的工作。
一旦失業就會流落街頭,失去生活的希望,甚至會去偷去搶,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女性的視角和男性的視角不盡相同。
林曉玲沒有那種流落街頭的生**驗,對生活抱有希望,比較注重生活中的溫情,賈章柯更願意撕開表面的溫情,展現裡面殘酷的一面。
這和兩人的生活經歷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