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你吉言了,拿獎不拿獎的再說,咱們這是和非洲人民進行文化交流,非洲兄弟這些年在國際事務上幫咱們不少,不能忘了他們。”馮曉剛調侃道。
“別聽曉剛的,他昨個還嘀咕著要拿什麼獎呢。”張國粒揭穿道。
“我那是為你們著想呢,怎麼不知道好人心呢,再說了,咱們辛辛苦苦弄了大半年,也該拿個獎慰勞一下自己不是。”馮曉剛不慌不忙道。
“行了吧,你那點心思誰不知道啊,別解釋了。”徐繁取笑道。
這次前往開羅的還有徐繁和劉焙,她們在影片中的表現不錯,把妻子和情人兩個角色詮釋的很到位,去參加電影節算是一種放鬆,公費旅遊了。
林子軒沒有去,他去了用處不大。
開羅國際電影節吸引不了國際上的大片商,就不用想著賣片子了,大部分是來自亞非拉等地的電影人,賣不出好價錢來。
《一聲嘆息》能拿獎回來就行,主要還是看國內的票房。
馮曉剛和張國粒兩人在國內都有票房號召力,這次的合作應該能吸引觀眾進入影院。
就算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喜劇故事,但也不是悲劇,票房想必不會太差。
正如電影的名字一樣,看過之後,觀眾或許只會發出一聲嘆息。
吃過飯,馮曉剛的心情不錯,喝的有點多,徐繁把他送了回去,兩人現在的關係已經明朗化,圈內的朋友都心知肚明。
“他們倆啊,也不知道以後怎麼著,曉剛還有個女兒呢。”張國粒感嘆道。
張國粒是離過婚的人,倒是能理解馮曉剛,這種狀態他也有過,他是和前妻離婚後,才和鄧潔結婚的,不過他和前妻有個兒子。
夫妻之間離婚,孩子是最不好安排的,在演藝圈,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普遍。
正因為如此,張國粒在電影裡演的特別好,不僅在妻子和情人之間來回奔忙,還有對影片中孩子的愧疚,尤為真摯。
林子軒不好說什麼,只能是一聲嘆息。(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章 時代和生活
為了拍公益廣告,林曉玲忙碌了起來。
她打算拍一部十分鐘左右的短片,再剪輯出三分鐘作為公益廣告,如果放到電視上播出的話,或許還要剪輯的更短。
以華國電視臺為例,一支普通時段播出的三十秒廣告就要收費幾十萬。
如果不是總局的強制要求,電視臺根本不願意播出公益廣告,公益廣告收不到錢,還佔用本來能賺錢的廣告位。
即便播出公益廣告,也會盡量的簡短,林曉玲要做出各種準備。
對她來說,拍廣告不是難事兒,每支廣告都會有一個主題,她要先把主題給定下來。
這和普通的商業廣告沒什麼區別,商業廣告是為了推銷商品,公益廣告是為了宣傳理念。
兩者的共同點是怎麼拍才能打動觀眾,讓觀眾對這件商品或者某個理念感興趣。
林曉玲原本覺得這個主題很簡單,就是呼籲社會關注犯人出獄後的生活,幫助他們適應社會,不過隨著構思的深入,她想到了更多。
犯人無法適應社會,是因為他們和社會脫節了。
這種情況不單單發生在犯人身上,在普通人身上同樣隨處可見。
近十年來,華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事物和新科技層出不窮,四十歲以上的人普遍不會用電腦,不會用手機,在銀行不會用自動取款機。
還有社會上正在討論的下崗工人。
這些人在工廠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現在下崗了,沒有技術,跟不上時代,找不到工作。
或者說,他們被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給拋棄了。
林曉玲想把公益廣告的主題變成“時代和生活”,展現那些被時代拋棄的普通人,讓大家關注這些人生存的困境,給予幫助。
這個主題要比單純表現犯人的生活更大一些,需要準備的拍攝工作更多。
同時,拍攝資金也要增加,以前可能幾萬塊就能搞定,現在要十幾萬才行。
“你這個有點偏題吧?咱們這個廣告是為了電影服務,你這麼做……”林子軒猶豫道。
“我覺得這麼拍更有深度,一下子就敞亮了,電影的主題不光是理解和包容,還有大時代下普通人的生活變遷,我想拍出一種時代感來。”林曉玲解釋道。
“那行,先拍出來看看效果,不過你這麼弄,想過怎麼收尾沒有?”林子軒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