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曉剛看得開,明年的賀歲檔肯定會是一場亂戰,不少影視公司都有拍賀歲片的計劃。
這時候避一避挺好,一個是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每年都看到葛尤出現在賀歲檔,就算能吸引一部分觀眾,也屬於過度消費了。
停個一兩年,觀眾興許就會懷念葛尤了。
“小林,你這可不公平啊,《陽光燦爛的日子》剛拍完我就和你說咱們來弄下一部片子,這都兩年過去了,我的電影公司還沒開張呢。”姜聞不滿道。
“不是我不想寫,主要是沒法寫,寫的淺了你不滿意,寫的深了審查過不了,你說說這兩年你遞交了多少本子,有一個過審的沒有。”林子軒無奈道。
提起這件事,姜聞就鬱悶了。
他這兩年不是什麼都沒幹,也四處找本子,要麼是找小說,不過他選材的角度都很奇特,他認為有意思的本子要麼是時間敏感,要麼是故事敏感。
“你就知足吧,就算不能做導演,還能演戲呢。”葛尤說笑道,“像我這樣的,沒戲拍的話,就只能在家裡乾等著了。”
姜聞和葛尤是目前國內電影圈片酬最高的男演員,不愁沒戲拍。
“行了,你們就別不知足了,來,喝一杯。”張國粒勸說道。
林子軒出國之前把《一聲嘆息》的劇本交給了張國粒,由於是部現代戲,沒有《小城之春》那麼安靜,有點鬧騰。
《小城之春》全憑演員的演技來推動情節,劇情並不複雜。
《一聲嘆息》相對來說複雜一些,藝術性要差點,張國粒這個角色的內心戲十足。
正如姜聞說的那樣,就是三個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僵在哪兒了,這種關係特別有意思。
不同是的,《小城之春》的三個人生活在一個院子裡,經常見面,劇情顯得張力十足。
《一聲嘆息》更主要的是依靠張國粒在妻子和情人之間遊走來展現三個人的關係,張力略顯不足,更多的鏡頭放在了張國粒身上。
這部戲要放到明年夏天才會拍攝,那時候《小城之春》應該已經拍完了。
“對了,小林,那個《小城之春》估計是趕不上戛納電影節了,只能去九月份的威尼斯電影節了,你先和那個叫馬克穆勒的義大利人聯絡一下。”姜聞提醒道。“威尼斯電影節更重視藝術片,我覺得這片子獲獎的機會很大。”
《小城之春》這種片子只能走電影節路線,製作完成估計要到六七月份。
“我知道,這回要準備好,不能像上次那麼倉促了。”林子軒回應道。
林子軒說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次因為姜聞的拖延症,影片在總局審查透過當天才前往威尼斯,連字幕都弄錯了。
電影節的評委們看片子都是連蒙帶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獎項的評選,這都是他們事後才知道的,不過已經後悔莫及。
接下來,幾個人又聊了聊國內電影圈的故事,盡興之後才各自散去。(未完待續。)
第三百四十四章 未雨綢繆
十一月,京城首體西門附近開了一家網路咖啡屋。
這是國內第一家把網路和咖啡結合在一起的小店,仿照國外的經營模式,在上網的同時喝著香濃的咖啡,很有小資情調。
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往,頗為熱鬧了一番。
透過媒體的報道,京城的百姓瞭解到這在國外是很時髦的做派,“網咖”這個詞彙逐漸為人所知,併成為了社會熱點。
此時國內的網路上還沒有入口網站,只有一個個被稱作bbs的網路論壇和聊天室。
大家在論壇上留言,等待其他人的回覆,發表各自的意見,非常原始,不過這種透過網路和遠在天邊的陌生人聊天的方式新鮮有趣,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自由的平臺,可以暢所欲言,不受現實世界的約束。
誰也不知道誰的身份,也就沒有了權威,不需要顧及,彼此唇槍舌劍,論戰不休。
從這個時候起,國內的網際網路進入了發展時期,網際網路創業成了網路上的熱門話題,尤其是那幫從海外歸國的留學生,熱衷此道。
他們透過從國外拿到風險投資,開始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建立自己的領地。
一個網路的大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
林子軒給家裡的電腦連上了網路,體驗了一把當下的網路環境。
比如,他在論壇上發個帖子,預言華國將在二十年內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