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蕾還好些,因為是女主角,發揮的空間很大,越往後演的越好,尤其是最後遠走大漠的結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較而言,夏宇在四個人中就不那麼搶眼了。
這和他年紀太輕有關,沒有表演經驗,在感情上也沒有生活經驗,感情戲表現的不太好。
《臥虎藏龍》只有十五集,華國電視臺不到半個月就播放完了,隨著其他地方電視臺的陸續播出,這部劇引發了不小的熱議,在武俠小說的讀者中更是如此。
他們會議論電視劇裡的演員和原著裡的人物是否符合。
俞菲鴻被認為是扮演俞秀蓮的最好人選。
陳導明扮演的李慕白儒雅是夠了,可總覺得不夠生活化,玉嬌龍算是合格,沒有讀者想象中那麼美豔絕倫,羅小虎的存在感最弱。
總而言之,這部劇雖然沒有引起轟動和火爆,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只能說是不溫不火。(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章 十年磨一劍
雖然《臥虎藏龍》這部劇集沒有火爆起來,不過並不影響前傳的拍攝工作,從香江回來的張紀鍾在京郊的懷柔影視基地低調的開機了。
這部電視劇叫做《臥虎藏龍前傳》,而不是《寶劍金釵》或者是《劍氣珠光》。
林子軒想把“臥虎藏龍”這個概念推廣出去,不想弄太多名字讓觀眾產生混淆,觀眾想到李慕白或者俞秀蓮的時候就會想到“臥虎藏龍”。
這部劇集是兩部小說的合集,三十集的長度,投資五百萬。
這個投資在目前國內的電視行業算是中等規模,民營資本的進入讓電視劇的投資像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甚至超過了大部分國產電影的投資。
主要是社會上的一些知名企業參與了進來,這些企業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他們發現一部熱播電視劇所產生的影響往往要超過在電視臺打的廣告,所以對於那些有大明星參與拍攝的影視劇,各大企業都會投資贊助。
比如劉曉青主演的有關一代女皇的劇集,投資超過千萬,由玉柴集團提供贊助。
隨著電視劇的火爆,玉柴集團不僅收回投資,還獲得了豐厚的盈利。
還有去年李保添和張國粒主演的戲說歷史劇,四十集的長度,投資是六百萬,在國內就賣出了一千四百萬,還不包括在港臺地區的收益。
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好電視劇產業,影視文化成為了一個新的投資熱點。
文化產品中蘊含的經濟價值被企業家們發現,形形色色的影視文化傳播公司應運而生。
很難統計目前到底有多少家這種文化公司,光是京城恐怕就有上百家。
它們一般是在經營範圍廣泛的實業公司、廣告公司和諮詢公司當中,或者掛靠在國有文化單位、事業單位或企業下面。
它們的名字以“合拍”或“協拍”的方式排在國有影視單位的後面,這是因為現在只有國有影視製作單位才擁有影視作品的出品權和發行權。
好夢公司也是如此,《臥虎藏龍》的製作單位是藝術中心,好夢公司只是合拍。
在《不見不散》的片頭,第一個製作單位是京城電影製片廠,第二個製作單位是藝術中心,好夢公司只能排在第三位。
這就是民營影視公司的現狀。
不管怎麼樣,只要能賺錢排在第幾位關係不大,然而,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並不是所有投資影視製作的企業都能盈利。
按照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統計,在去年全國生產製作的七千集電視劇中,能夠盈利的只佔百分之二十,還有百分之二十持平,剩下百分之六十都或多或少的虧本。
真正能大賺特賺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五。
即便是藝術中心投資的三百五十集電視劇,也不是每一部都能賺錢。
這裡面原因很多,一個是民營影視公司跟風拍攝嚴重,不注重自身創作,只盯著市場。
市場上流行什麼就拍什麼,從室內劇到歷史戲說劇,從情景喜劇到系列劇,越拍越長,形成了一窩風現象,去年製作的七千集電視劇裡戲說歷史劇佔了三分之一。
第二個是影視市場的混亂,管理缺失,明星漫天要價,製片人和導演往自己腰包裡撈錢。
拍一部戲到底花了多少錢,誰都不清楚,沒有一個嚴格的財務制度和管理辦法。
第三個是收回投資難,版權意識淡薄。
即便是把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