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更有主見和決斷了。
有媒體把好夢公司稱為造星工廠,意思是進了好夢公司就代表著成名。
小葉清楚演員能不能成名要看公司的重視程度,是公司在造就演員,同時演員成名後回饋公司,這是一種良性迴圈。
要把主次弄清楚。
“我手底下只有兩名女演員,劉滔和小穎都走上了正軌,你過來我會替你爭取好的資源。”小葉保證道,“我既然簽了你,就會對你負責到底。”(未完待續。。)
第七百零九章 配合
好夢公司創作部門的一間會議室內,正在進行《士兵突擊》的討論會。
與會者包括導演、編劇、幾位主要演員、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顧問和京城話劇院的舞臺指導等人。
這部戲是和八一廠合作拍攝。
八一電影製片廠是國內老牌的電影廠,主要製作戰爭和軍旅題材的影視劇。
在國內,想拍這一型別的影視劇需要和相關部門協作。
比如八一電影廠,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和公安部下屬的金盾影視中心。
與這些單位合作,一方面讓劇本更為真實,突出主旋律和宣傳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審查需要,他們不負責審查,但熟悉審查的訣竅,提出有價值的建議,這就是顧問的作用。
八一廠還能提供軍營作為拍攝場地和各種服裝道具。
至於京城話劇院的舞臺指導,是因為《士兵突擊》要採用話劇和電視劇相結合的方式,先排演話劇,再拍電視劇。
等到電視劇播出後,話劇繼續公演,以後還會拍電影版。
這是一種各種藝術形式互動的新嘗試。
用話劇作為基礎打磨劇本和演員,再用影視劇帶動話劇市場,這種互動有可能帶來雙贏的局面。
好夢公司沒做過話劇,這次是和京城話劇院合作。
話劇這些年市場不景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影視劇的衝擊,能在家裡看電視誰還到劇場看演出啊。
話劇在劇場演出,主要收入來源是出售門票,沒有廣告贊助,觀眾流失嚴重,造成話劇市場的蕭條。
藝術說起來高雅,沒錢也玩不轉。
由於缺乏資金,京城話劇院每年排演的大戲越來越少,更沒有精力創作新戲。
話劇想走出困境,需要開放思想,和影視行業掛鉤,注重宣傳,利用明星的號召力吸引觀眾,不斷的推陳出新。
藝術和商業的結合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
在這部戲裡,王保強扮演許三多,黃曉明扮演成才,許三多的老鄉,五班的班長,夏宇扮演史今,三班的班長,陳昆扮演伍六一,三班的副班長,張涵宇扮演袁朗,大隊的中隊長。
黃勃因為宣傳《無間道》,以及出演《無間道》的續集,只在電視劇中客串。
這是好夢公司青年演員的陣容。
張涵宇和夏宇是京城戲劇學院畢業,黃曉明和陳昆是京城電影學院畢業,只有王保強不是科班出身。
科班出身的演員在學校都有表演話劇的經驗,會排演畢業大戲。
只是在劇院公演的機會不多。
來自京城話劇院的舞臺指導認為應該使用專業的話劇演員,話劇和影視劇的表演形式不同,一旦站在舞臺上,就不允許犯錯。
而且,話劇由一個個戲劇片段組成,跳躍式進行,和電視劇的連續性有差異。
他只負責提出建議,決定權在好夢公司手裡。
剛開始排演話劇肯定是用公司的演員,等到電視劇播出後,這些演員估計也沒時間演話劇了,那時再把這部話劇交給京城話劇院運作。
事實上,除了王保強,其他演員很忙,都有戲拍。
但《士兵突擊》是公司重點打造的電視劇,就算再忙也要參加。
“我知道你們忙,各人把時間安排好,十月份進行彩排,爭取年前在部隊公演,這是慰問演出。”導演安排道,“明年三月份開機,你們做好準備,要在軍營裡訓練一個月,練出點士兵的氣勢來。”
八月初,《無間道》殺青,進入後期製作。
電影在香江的宣傳工作如火如荼的展開,投入三百萬港幣,設計了多幅海報,出現在地鐵站和巴士上。
香江的兩家電視臺定期播放三分鐘的電影片花,全港人都能看到。
海報有三種,一種是劉德樺和梁朝維的兩人對決,一種是四大影帝同時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