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的婚禮,他們沒想要大辦,只邀請了圈內好友。
即便如此,以林子軒和林曉玲兄妹倆在演藝圈的地位,來的明星也不少,光是好夢公司旗下的演員就有好幾十位。
還有電影學院的關係,林曉玲的導師鄭洞添,相熟的老師和同學。
在導演圈子裡,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也來了一些。
毫不誇張的說,就算是電視金鶯獎和電影金牛獎的頒獎典禮也湊不齊這些人,這就是交情和麵子。
宴會廳內沒有記者,這是一場不對外公開的婚禮。
除了圈內人,林曉玲和劉揚的家人親戚也在其中。
林子軒和慕姍姍坐在臺下的第一張圓桌上,身旁是林伯清和鄭秀蓮,以及劉揚的父母,小雪作為花童,站在姑姑身前。
小雪很喜歡這個身份,頭上帶著花環,手上提著花籃,一臉認真的小模樣。
這大半年來,林曉玲不光籌備婚禮,還在主導青年導演扶助基金,投資了不少她看好的專案,發掘了一批年輕導演。
有成功也有失敗。
青年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成功的機率不高,以練手為主,主要是看這位導演的潛力和毅力,兩者缺一不可。
不能失敗一次就放棄,那沒有培養的價值。
林子軒很少介入基金的運作,他希望形成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機制,給那些青年導演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
等到了一定階段,可以創立青年導演電影展或者電影節。
這是更新換代,國內的電影圈子需要新鮮血液,不能一直由第五代導演把持,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講,林曉玲的工作相當重要。
與此同時,林曉玲還成了《舌尖上的華國》的總監製。
她沒有時間四處跑,做不了現場導演,卻有著豐富的紀錄片製作經驗,能確保這部紀錄片的藝術水準。
《舌尖上的華國》第一季共有九集,慕姍姍是總策劃,林曉玲是總監製。
“各位來賓,各位先生和女士們,大家好!非常榮幸,受新郎和新娘的委託,由我們擔任他們的證婚人,”馮曉剛拿著話筒,高聲說道。
“我也很榮幸,倆人走到一塊不容易,以後要好好過日子。”葛尤接茬道。
“看到今天小玲結婚,我就想起小林和小慕結婚那時候,也是咱們幾個人幫著張羅,有好些年頭了,真是不容易啊。”馮曉剛感嘆道。
“可不是麼?這都成咱們的第二職業了。”葛尤玩笑道。
臺下的賓客發出笑聲,能請動這兩位做證婚人的機會可不多。
林子軒和慕姍姍會心一笑,他們的婚禮非常簡單,沒這麼隆重,就是一群好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
也很少送禮,送的多是暖水瓶和枕頭被套什麼的,不值什麼錢,主要是情誼。
賈章柯坐在其中一張圓桌上,身旁是電影學院同一屆的一幫同學。
在電影學院九三界的同學中,導演系出了林曉玲,文學系出了賈章柯,表演系出了徐晶蕾,這三人的名氣最大。
林曉玲和賈章柯成了國際知名的導演,國內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賈章柯帶著妻子過來,他在九九年和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的一位攝影師結婚。
“老賈,你們在學校弄得那個電影實驗小組,現在已經成為傳說了,出了兩位國際大導演啊。”有同學感觸道。
電影學院流傳著很多傳說,引得剛入學的新生們心馳神往。
賈章柯和林曉玲組建的青年實驗電影小組,剛開始只是一群人對電影的討論,後來一起拍片子,再後來就成為了傳說。
“什麼傳說啊,還早著呢。”賈章柯擺擺手,不以為意道。
他今年三十二歲,拍了三部長片,在國際上拿了一些獎,獲得了認可,被歐洲電影人評為華國最具潛力的青年導演。
宴會廳內,證婚人致辭結束,兩位新人向父母行禮。
賈章柯看著穿著婚紗的林曉玲,想起倆人在電影學院門口第一次見面的情形。
那時他一心想進電影學院,考不上沒有門路,碰到了拿著旁聽生申請表格的林曉玲,就這樣成為了一名文學系的旁聽生。
大學期間兩人共同學習進步,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逐漸疏遠了。
或許是由於理念不同,或許是大家都忙,沒有時間聚一聚,或許是沒有或許,踏入社會,聯絡自然而然的就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