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拿獎,還能賺錢。
想拍這種片子並不難,拉上葛尤和徐晶蕾等人搗鼓一部喜劇片,觀眾肯定愛看,別管有沒有深度,只要能逗樂就行。
只是,林曉玲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這是科班出身的導演都有的問題,他們覺得電影就應該藝術,在心理上拒絕商業片。
他們認為一旦拍了商業片,想要再去拍文藝片就不行了,心靜不下來。
就像電影導演一般不願意拍電視劇一樣,電視劇太過粗糙,電影更為精緻,如果拍多了電視劇,降低了標準,再去拍電影就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所以,國內好的商業片導演,大都不是導演專業科班出身。
想要轉變這種藝術至上的觀念需要一個過程,林曉玲心裡頗為掙扎。
林子軒清楚以後商業片會成為主流,文藝片被邊緣化,這是商業社會的大趨勢。
但他不會鼓勵林曉玲去拍商業片,此時林曉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成型,看待事物有自己的標準,或者說她有自己的路。
林子軒不想把自己的影響強加到林曉玲頭上,而是應該讓她自由的選擇。
“這有什麼好想的,你心裡想拍什麼就拍什麼,先別考慮拿獎和票房。”林子軒勸解道。
“說是那麼說,可要真那麼拍,恐怕會和那些被禁的導演一個下場。”林曉玲無奈道。
第六代導演被稱為地下導演,或者非主流導演,拍的片子題材邊緣化,無法在國內上映,不少人都在總局的黑名單上,被禁止執導電影。
這幫人在國外拿獎,但在國內處於不為人知的狀態,只受到一些小眾群體的追捧。
他們在夾縫中生存,面臨諸多困境,不少人也想回歸主流,可又不想放棄所謂的藝術追求,處境非常尷尬。
林曉玲的基礎不錯,年紀輕輕拿了大獎,她可不想落到被禁的下場。
“那你自己慢慢想吧,等等,你電腦上這個圖示是什麼?”林子軒奇怪道。
“這是一款聊天工具,可以透過這個在網上聊天。”林曉玲解釋道,“一個朋友推薦的,前兩天剛釋出,叫企鵝號。”
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