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個國家,擴大到一個語種,只是英語片的一個電影節,外語片在當中是很小的一項。
以前外語片不能參加單項的競爭,現在可以了,不過提名很少。
這次除了《臥虎藏龍》外,幾乎沒有其他外語片獲得單項提名,所以奧斯卡並不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或者電影界裡的最後比拼。
但是它的影響和檔次是兩個概念,在影響上奧斯卡是其他電影節不能比的。
誰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影響,國內賣碟片的地方都是奧斯卡經典系列,出書的地方也都是奧斯卡寶庫。
這是在義務替美國人宣傳。
有網友提出國內能不能舉辦像奧斯卡這樣的電影節,不是官方的電影節,由電影學院主辦,按照奧斯卡的規則操作。
鄭洞添做出解釋,奧斯卡學院也叫做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它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個致力於促進電影藝術發展的非盈利性專業組織,屬於電影工會的一個機構。
國內辦不了這麼大型的電影節,簡單的說就是沒有錢,光是頒獎典禮的這一個晚上就要花掉大概五千萬美金。
目前,國內還不能形成這麼一種評獎機制。
比如國內的金牛獎,雖說也是採取投票,可它沒有這麼多的獎項,讓觀眾來投,觀眾並不專業,沒辦法投。
但是專家來評獎的話,就會受到很多的制約。
另外,華國電影在世界電影中的影響還不大,美國能搞到這個程度,跟美國電影在世界上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有網友提出國產電影不是導演不行,而是環境和資金不行。
鄭洞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都不太行。
有人曾說給我兩億美金我也能拍出《泰坦尼克號》,這個不太現實,電影是一個工業,生產這樣的產品需要巨大的技術支援。
不能把有技術支援的工業性的東西歸結為一個導演或者演員的才能。
這不是錢多錢少的事兒,而是國內沒有那個工業基礎。
還有網友提出《臥虎藏龍》迎合西方觀眾才能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你會為了迎合西方觀眾或者電影節拍片子麼?
鄭洞添覺得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他拍電影主要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