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5部分

不將整整四十萬秦軍留在長江以南,分駐各省各府,一面殘酷鎮壓、全力撲殺,一面輕徭薄賦、減租免稅,足足用了四年時間,付出了幾萬士兵的傷亡,才徹底平定了南中國。

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楚國人對故國的追思卻始終沒有停止,他們傳說秦國將建康帝囚禁在中都城的一座宅院內,不許任何人探視,即使他的親妹妹也不行。起初還能給予與其身份相稱的待遇,但後來因為惱怒楚人的叛亂經久不息,斷絕了他的飲食,將其活活的餓死了。

也有人說,不是秦人餓死了建康帝,而是他自家絕食死的。

但不管怎樣,楚國人再也沒有聽到他的訊息,不久,在楚地流傳開一支哀傷的輓歌:彼岸西方,葬我楚王。西方之害,流沙千里。千里流沙,不可久淫,魂兮歸來……

當然這是後話。不過也能告訴我們,楚國的潛力之大,楚國民眾之愛國,實在是超出任何人的想象。然而這個昔日疆域最大、最富饒的國家卻在秦國的一次進攻中便倒下了,縱有不屈反抗。縱有死灰復燃,但即便楚人自己,也將建康帝跪呈玉璽那天,當成了亡國之日……

為什麼一個強大的王國卻這樣不堪一擊呢?尤其是跟又堅持了一個月的齊國一比,更是讓人汗顏……要知道秦齊兩國交戰連綿。自二百年前建國以來,平均每七年就要進行一場大戰,死傷地將士何止千萬?耗去的資財何止兆億?齊國的滅亡完全可以看成是油盡燈枯,壽終正寢,那麼楚國呢?

按說三十年沒有戰爭。二百年從未被攻上本土的楚國應該實力雄厚,耐力十足才是,怎麼沒有經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反覆,就轟然瓦解了?它地出在哪裡呢?大史學家范文正公一針見血的指出,楚國之敗。就敗在長久的和平安逸上。和平安逸固然是人人所追求的,但很難想象一個國家能在這戰國之世,安於現狀,從不尋釁開戰,從不奢望開疆拓土,從不希望兩大敵國中的任何一個衰落下去……如此愛好和平地國家,又幾十年沒有經過戰爭,就算曾經是一頭猛虎。也該退化成比綿羊還安全的紙老虎了。

當然。像諸烈那樣主張振作,主張積極參與到風雲變化的大時代中的清醒者始終存在。然而在根深蒂固的據江安守地國策下,這些抗爭振興的聲音越是清越。就越是悲哀;越是接近真理,就越是孤獨。

亡國的悲劇並不是一天造成的!事實上,從三十年前的大戰之後,楚軍便開始滑入了軍備鬆弛地偏安之道。整個朝廷整個社會對戰爭的警惕,對軍備的重視,都日漸滑落,他們寧肯把錢貼在城牆上,也不願意浪費在對步軍的訓練中……他們的所有信心都是建立在楚國水師天下無敵,敵國無法攻破長江防線的基礎上,可要是水師被打敗了呢?防線被攻破了呢?

一個高度文明的智慧國度,居然對另一種可能毫無準備,將國之大事如此兒戲,實在不可思議。

如此楚國,面對天下殘酷的弱肉強食於不顧,一意奉行了埋頭偏安地鴕鳥政策,他不忘誰亡?他不輸得憋屈誰憋屈?

兵家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傳之千古地格言,揭示了一個鐵一樣的事實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

縱觀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舉凡耽於幻想地忘戰之政權,無一不憋屈滅亡,令亡國之人惋惜嗟嘆,令後世之人引為笑談,從來無一例外。

以史為鑑,不能忘戰。

楚國的故事就此結束,有必要在最後提一下地是,那位上柱國大將軍的命運。

當日的自殺作戰,諸烈沒有再穩居後方,而是衝在了最前面,但終究是年邁體衰,在戰鬥中便昏厥了過去,他的衛士將其死死護住,最終做了秦國俘虜。

當他醒來,便見到了朝思暮想、恨得牙癢癢的秦國武成王,兩人也算是老相識,自然不需如趙無咎那般還要介紹寒暄。

老將軍自信端詳著風華正茂的武成王,第一句竟是道:“敢問王爺今年貴庚?”

“恰好而立之年。”秦雷淡淡道。

“才三十而已。”諸鴻鈞搖頭喟嘆道:“想不到大楚水師的第一次,竟然敗在這麼年輕的將軍手裡。”

“不,你錯了。”秦雷也搖頭道:“洞庭湖水戰中,本王只不過是個看客,真正擊敗你的,是我那義兄……”

“伯賞別離?”諸烈撇撇嘴道:“手下敗將而已。”雖然已經落到這般田地,但他並不願意成就一個死在自己手下的人的名聲。

“愚蠢。”秦雷哼一聲道:“你和楚國水師的覆滅,全是出自老元帥的一手之策劃,”說著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