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沒人覺得吳敏霞大嘴巴了,包括吳長和跟吳奶奶。
大家都好奇地看向了吳小正,想看看他有什麼說法。
第229章 又要玩大動作
供銷公司原來叫供銷合作社,屬於縣級國營單位。
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可是一個吃香的單位。
在那個時候,它在各個鄉鎮(以前叫人民公社)都有下屬單位,負責承擔國家向農村分配生產資料如農藥、化肥,和生活資料如柴米油鹽的一種商店。
在那個物資由國家統一劃撥、供應的年代,供銷社的效益自然非常好,因此在城裡也有大量的資產,比如說百貨商店、物資倉庫、供銷大樓等等。
但到了八十年代,市場經濟開始興起,物資由國家統一劃撥、供應的局面逐漸發生改變,供銷社也開始走向沒落。
特別是湘水縣這樣的小地方,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各鄉鎮的供銷社已陸續承包給個人,物資的採購已不再純粹依賴縣供銷社,縣供銷社的效益開始變差,後來更是進入虧損狀態。
到了八十年代末,縣供銷社改製為供銷公司,很多虧損單位陸續關停,但因為大量冗餘人員的存在,還是難以繼續運轉。
在這樣的情況下,職工分流下崗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職工的分流下崗是需要安置費的,早已虧得一塌糊塗的供銷公司哪來這個錢?因此變賣資產就成為了不得已的選擇。
當然,供銷公司的資產是屬於國家所有,這一切必須在縣國資辦的監督許可下進行。
李翔翼剛才所提到的這個地方,就是供銷公司下屬的一個物資倉庫,另外還附帶有一棟三層小樓,一樓是供銷門市,二樓三樓原來是用作部分人員的辦公場所。
三層小樓後面的物資倉庫和大院就先不說了,光是那棟磚混結構的三層小樓,佔地面積就有近400個平方,三層加起來光建築面積就上千個平方。
按照現在湘水縣城普通商品房近200塊一個平方來算,光是這棟小樓,折舊後算下來,起碼也得近20萬吧,如果再加上倉庫和大院,沒有個三四十萬能拿得下來?
現在吳小正輕飄飄地說把它買下,這怎能叫吳敏霞不吃驚?
對於吳敏霞有點失態的質問,吳小正竟然難得地沒有發飆。
他笑道:“我在日收入幾百塊的時候,就能買下八萬塊的地,現在每天收入七八千了,為什麼就買不下一個小小的供銷倉庫呢?不管行不行,我們都可以試試啊!”
魔一般的自信。
吳敏霞反駁道:“現在建工廠要錢,買機器裝置也要錢,採購原料也要錢,發工資也要錢……到處都要錢,你哪來錢買?另外租個地方不行嗎?”
她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公司現在的銷售收入確實不差,但需要花錢的地方更多,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明確下來之前,吳敏霞每花一分錢都很謹慎,哪裡還敢去動這種幾十萬的大專案。
看來,想要說服吳敏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吳小正還是很有耐心,他開始做思想工作。
“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你的思維方式要發生轉變,膽子也要大一點。”
吳敏霞不解地看向了他,弄不明白膽子大不大跟有沒有錢有什麼關係。
答案很快就來了。
“上次買地的時候,你們也在擔心錢的問題。可你們有沒有發現,地被買下來之後,這塊地就成為了公司的固定資產,可以用它向銀行去抵押貸款,重新變成錢!”
關於工廠用地抵押貸款的事,在楊貴平的協助下,現在也已經有了眉目,就等土地的規劃變更手續辦下來之後,就可以運作了。
吳小正現在把這事來當成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之所以要買供銷公司的這個地方,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只是租一個地方,大家會發現,租了十年八年之後,除了付出租金,什麼都沒有剩下,而租金累計下來的費用已經差不多夠買下那個地方了。”
“直接買下來就不一樣了,不僅省了資金,它還會變成公司新的固定資產,需要的話,又可以向銀行抵押貸款,重新變成錢。”
吳小正還有一個原因沒說。
那就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個地方的地皮價格也會飛漲,如果現在能把這裡拿下來,就算什麼都不幹,在那裡放個十年八年,也會賺大錢。
當然,這種預言性的話他是不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