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因為“均輸法”、“平準法”(後改“市易法”)的確是從桑弘羊那兒學來的。我們能不能說,這件事,漢代的桑弘羊辦不到,宋代的王安石能夠辦到?因為宋代的生產水平遠遠超過了漢代,城市的工商業開始發展,已經出現了紙幣(交子)與匯兌(飛錢),可以用金融手段來刺激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的廣土眾民,農業始終是主要的生產手段,在老百姓中間,比例最大的還是農民。如果是小規模的試驗性質,用任何超前的辦法去理財都可以一試;但是國家財政等米下鍋,除了取之於民的老辦法之外,任何新的設想都不是可靠的。我們也可以說,商人出身的桑弘羊以盤剝百姓為目的,他可以用欺騙手段矇蔽漢武帝,用玩魔術的手法去奪取百姓的錢財;王安石是憂國憂民的君子,他絕不會去做欺騙青年皇帝和損害老百姓的事。那我們就不妨認真瞭解一下,王安石在建議推行“青苗法”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有了可靠的實踐經驗,說了騙人的話沒有?
王安石在寧波當地方官初步推行“青苗法”的時候,效果究竟如何?經查有關記載,當時寧波的老百姓確實得了實惠。當時老百姓幾次遭災,有青黃不接之苦,王安石親自監督發放青苗錢(農貸),使得老百姓渡過難關,免受流離失所之苦,大家稱他為再生父母。後來在陝西某些地方年年發放青苗錢,已經形成規矩,效果很好,也為老百姓所稱頌,但是在全國大規模推廣的時候,事情馬上變了。“徒法不能以自行”,你在農村推行“青苗法”,還得依靠那些鄉官。那些人中間本來就有不少土劣,平時靠放高利貸剝削農民。你把“青苗法”推行開了,直接損害了他的利益,他會替你好好幹嗎?在整個鄉官素質沒有提高之前,王安石把“青苗法”的條文訂得再周到也沒有用。再好的經,給歪嘴和尚一念就走了樣。20多年來,王安石嘔心瀝血,對一些變法方案從理論上研究得滴水不漏,在實踐上也花費了不少功夫,跋山涉水,親自推廣,取得成功。他信心百倍地向青年皇帝拍了胸脯,打了包票,想不到在得到皇帝拍板,全國推開,雷厲風行之後,許多地方就走了樣。青苗錢本來不許強迫發放,但是某些鄉官為了表現自己的政績,強迫農民接受,為了保證收回貸款,又強迫農民多家聯保。一遇天災,農民惟恐有人還不起貸款,輾轉牽連,所以常常成批外逃,出現一幅幅悽慘的“流民圖”。王安石這個書呆子在小規模實行新法的時候,親自監督,確實弊絕風清,老百姓得到實惠,稱他為活菩薩。他的政聲傳遍全國,所以有那麼多老上級老學者推薦他。他自己也是實話實說,並沒有說什麼騙人的話。 txt小說上傳分享
變法是一場大悲劇(4)
新法全面推廣時所遭受的失敗,不是新法本身不好,正如司馬光所估計的,是缺少一大批廉潔奉公的好乾部替你去執行。司馬光和一些對新法有意見的人士並不是不相信王安石,並不是把王安石和桑弘羊同等看待,而是認為王安石用人不慎,###中混進了一些小人,如司馬光信中所指出的呂惠卿等人,將來這些人利用新法,與民爭利,就會毀了新法,敗壞了王安石的名聲,他們的告誡不幸言中,後來新法推行的受挫,正是這個原因。
變法之路崎嶇難行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司馬光與王安石兩人這次面對面的辯論,是皇帝有意安排的,因為皇帝有心瞭解究竟誰是誰非。兩人激辯之時,皇帝密切關注。根據史書記載,最後皇帝還是鄭重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朕意與光同。”也就是在能不能“民不加賦而國用足”這個問題上,他贊成司馬光的意見,對王安石的說法表示懷疑。這個問題不小,已經涉及到變法的目的。這次變法絕對應該按照儒家學者推行仁政減輕老百姓的痛苦這個原則進行。如果在變法的方法上有抄襲桑弘羊的與民爭利之嫌,那就會讓人聯想到苛政虐民,使人望而卻步。從青年皇帝的表現上來看,他似乎很猶豫了一陣子,因為司馬光的話確實有道理,但是他為了急於改善財政收支情況,最後決定仍然支援王安石繼續進行變法,但是在進行的方式上與新法內容上都不斷地進行大幅度修改,作了很大的讓步。
皇帝當然希望王與司馬合作,共同變法,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司馬光是真正的君子,一諾千金。他個人堅持反對理論根據不足的變法,決不參與。寧肯離開朝廷,到洛陽去著書。但他保證不批評變法,不作任何不利於變法的言行。他說話算數,從1068年的冬天他作出承諾,到1084年7月他把《資治通鑑》一書撰成獻給朝廷,在16年中間,他絕口不提變法二字。
青年皇帝也是君子,儘管他一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