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邊釁,慘敗之後嚇破了膽,寧肯忍辱服輸,以弱國自居,再也不敢對外應戰。這就造成了:一、因為不敢對外應戰,所有的軍隊都成了冗兵。二、邊境上經常受到侵掠,不敢還擊,遺患無窮。也就是說,這“貧”與“弱”兩大後遺症主要是由太宗趙光義遺留下來的。既然是祖先闖下的禍,禍延子孫,子孫無話可說,只好默默承擔,在劉太后當權,趙禎自己沒有親政之時,他已經發現了一位膽大包天的能臣,此人名叫范仲淹。劉太后權傾天下,沒有人敢去惹她,范仲淹居然敢向她上疏,請他歸政於皇帝。群臣都捏了一把汗,幸虧劉太后沒有理他。劉太后去世,趙禎就把范仲淹提為右司諫,鼓勵他遇事直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君子滿朝的仁宗時代(7)
有一次江淮大旱,百姓流離失所,范仲淹上疏請派員前往安撫救濟,皇帝沒有及時批答,他就很不客氣地急奏:“如宮廷中半日不食當如何?”皇帝一點也不生氣,立即指派他去救濟。他即日成行,所到之處,開倉放糧,豁免一切苛捐雜稅,努力幫助災區百姓度過難關。在回朝覆命時,他帶回幾大捆災民所吃的叫做“烏味草”的野草,請朝廷傳示給六宮貴戚,希望大家知道民間疾苦。這個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公元989年生,兩歲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他就跟著姓朱,取名朱說。逐漸長大知道自己的家世之後,他就涕泣辭母,外出發奮求學,就讀於應天書院。在求學時,生活極為艱苦,即所謂“斷薤畫粥”每天煮粥一大碗,凝固以後劃為幾塊,進食時以薤菜數莖,和鹽而食。讀書疲倦了,就以冷水洗臉提神。後來他中了進士,做了官,迎養母親,才改回原姓,更名仲淹。他不以母親改嫁為恥,一生中與朱氏異父兄弟友好相處,經常來往。足見他做人很有人情味,並不是一個死讀書的道學先生。
他從擔任專職的言官開始,對於當時不良的社會風氣——任人惟親,官官相護,互相包庇,賄賂公行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隨時發現,隨時揭發。這不僅得罪了一大批貪官,而且捅了宰相呂夷簡的馬蜂窩。因為呂夷簡本人就是結黨營私的總後臺。呂夷簡派人勸他“不可妄議軍國大事”,名為勸說,實為威脅。他堅決頂回去,表示寧肯丟官丟命,也不願姑息養奸。朋友們在他揭發個別貪官的時候,還在為他的安全擔心,後來看到他為了忠於職守,竟把生死置之度外,就只有衷心敬佩,再也不來相勸了。為了徹底揭開呂夷簡任人惟親,朋比為奸的真相,他親手繪製了一張詳細的《百官圖》獻給皇帝。圖中一一註明,哪些官員是循序升遷,其官職是合法得來的;哪些官員是不次提拔,其官職來自歪門邪道。並且建議:“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這樣一來,他和呂夷簡的矛盾就趨於白熱化,達到勢不兩立的程度。在那官官相護的年代,只要解開幾張人事關係的底牌,就已經能讓全城轟動;這時范仲淹竟然勇敢的站出來,成為以宰相為後臺的龐大官僚集團的對立面。影響之強烈也就可想而知。皇帝雖然極力支援他,也覺得震動太大,難於處理。最後是以各打50大板的辦法,雙方同時外調,一起離開京城,讓事情暫時平息。這樣,范仲淹就赤手空拳把當朝宰相拉下了馬。使得自己正直的名聲舉國皆知。至於自己到何處去?他早已想好了主意;到前線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以龍圖閣直學士,出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知延州。文臣出身的范仲淹從此脫離了與官場腐敗現象作戰的無聲戰場,慷慨走向衛邊守土與入侵者作戰的有聲戰場,開始體驗軍旅生活,這時候他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所以後來他在填詞的時候自稱為“白髮將軍”。
志士仁人先憂後樂
范仲淹此去要和西夏這個小國作戰。說起來也很可笑,西夏本來沒有建國的條件,他們之所以能夠利用宋遼之間的矛盾獲得漁人之利,建立起一個小國,不斷地騷擾宋的邊境,對宋王朝所造成的損失比遼國的侵略還要大,這完全是宋太宗趙光義兩次推行錯誤的國策所造成的。
第一次是趙光義已經奪位的時候。那時宋王朝的建國工作剛剛開始,兵力不強,應該和遼國保持友好,努力發展經濟,力爭成為一個富國,像太祖趙匡胤所設計的那樣,在積累了一大筆財富之後,用金帛把燕雲16州的失地贖回來。從遼國傾心漢化的形勢來看,這個計劃不難實現。訂立澶淵之盟以後,兩國和好100多年,就足以證明兩國友好相處是可能的。
宋遼的關係處好了,遼的附屬國北漢的問題隨時可以解決。北方暫不能用兵,南方加緊建設,宋王朝的富強是可以計時以待的。但是趙光義為了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