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8部分

耿直,恐怕遲早會栽在好朋友身上……不過算了,人各有志,不能勉強,你想去就去吧,只是千萬牢記我的囑託。

諸王之國以後,政局逐漸變得平穩,於是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始為征討蜀中劉備而全方位開動起來——實掌半個兵部的諸葛亮累了個臭死,乾脆在取得了是勳的首肯,繼而向曹操請奏後,把是復也扯進兵部去幫他的忙。

按照計劃,分兵三路,以伐蜀漢——還不包括南中雍輳У熱說謀澈笸鋇蹲印�

第一路在雍州,以柱國夏侯惇為都督,雍州刺史梁習為監軍,坐鎮長安,督張郃、徐晃、樂進、路招等將,並扶風太守王雄、馮翊太守滿寵、關中太守司馬孚等,謀自倘駱、褒斜二道南取漢中。

第二路在涼州,以輔國曹洪為都督、涼州刺史張既為監軍,坐鎮冀縣,督于禁、閻行、費曜等將,並隴西太守蘇則、漢陽太守姜敘等,謀取武都。

第三路在荊州,以輔國曹仁為都督、魯肅為水軍都督、荊州刺史賈逵(賈衢更名)為監軍,坐鎮秭歸,都臧霸、孫觀、牛金等將,並南郡太守蔣濟,循江而上,以向巴中。

計劃在九、十月間,三路並進,以使劉備首尾難顧。當然啦,這三路有虛有實,主力都在夏侯惇手中,奪取漢中是戰役的關鍵——至於能不能順利進入三巴,與北路兩軍呈夾擊之勢,就要看一定的運氣了。

可是誰想到軍將和糧草物資正在陸續不斷地往三處運輸,戰役準備如火如荼地展開當中,當年七月,突然間夏侯惇從長安返回了洛陽……(未完待續。。)

第十二章、懸危之勢

夏侯元讓是突染風寒,病勢沉重,估摸著等到了伐蜀戰役正式開始的時候,自己都未必能好得了,因此上奏曹操,請求換人。曹操接奏多少有點兒鬱悶——三道伐蜀,雍州是重中之重,理論上夏侯惇可算是全軍主帥,另外兩路的進退步伐都得配合著他來,如今他既然倒下了,必須換人,可是還能換上誰人呢?誰有這個能力,更重要是誰有這個資歷和名望可以接替他啊?

朝中諸將,論資望、名位可比夏侯元讓的,那就只有曹仁、曹洪兄弟啦。可是曹仁已經啟程去了荊州,開始熟悉地理和部屬,做詳細的戰役謀劃,不宜驟然把他調往北線;曹洪倒是還沒西去,可是曹操認為他擔任方面之帥尚且勉強,實在難當三路總帥的重任。為此曹操曾經一度起了親征的念頭,被群臣好不容易才給按住了。

既為天子,便當穩坐都中,不可輕動啊。戰場上刀劍無眼,皇帝要是有個閃失,恐怕會引發全國性的動盪——陛下且安坐,形勢還沒惡劣到非得你上陣不可的地步哪。

於是建議,反正還得有兩三個月才動兵呢,長安距離洛陽也不遙遠,不如暫且把夏侯柱國召回都中,一則方便養病,二來也好向他探詢關中情況,商量一個合適的後繼人選出來。

於是夏侯惇就這麼著,在長子夏侯充的衛護下,倉促返回了洛陽。

曹操親自攜重臣們登門前去探病,先問夏侯惇,元讓既然不克與徵,對於接替人選,你可有什麼建議沒有?夏侯惇先說:“子孝可也。”曹操搖搖頭,說子孝已經到了荊州啦。不合適再把他調回來——我知道論及名位,也就你勉強能夠壓過子孝半頭,就運算元廉,也不合適讓他為主,而子孝為副;然而三路伐蜀,雍州雖是主力。倒也不必擔心主將名位不及子孝,到時候他不肯相機配合。

所以說咱們矬子裡拔將軍,先放下品位不管,只論能力,你覺得誰接替你統馭大軍才合適呢?

夏侯惇輕輕搖頭,閉口不言。曹操跟他多年親眷,攜手起兵,自然瞭解對方的心思,於是先讓群臣暫退。屋裡光留下自己跟夏侯元讓兩個人,然後才把問題又重新問了一遍。

夏侯惇說了:“陛下所言,臣不敢苟同也。”你說得不對——雍州一路的主將,必須得看名位,而不看能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計劃已定、物資充足,在此前提下需要的是各路前線將領奮勇作戰、配合得宜,而不看坐鎮後方的主將有多少奇謀。可是怎麼才能讓前線將領能夠各盡所長,又不互相掣肘呢?那就得靠名位來壓制和協調啦。

所以說。要論能力,我覺得副將張郃就挺合適。曹子丹同樣具備方面之才,問題前者本是降將,威望不足,後者又年紀太輕,資歷太淺。您覺得張郃若下命令,徐晃會甘心聽從嗎?曹真若下命令。樂進會乖乖從命嗎?

“凡宿將必有桀驁之性,非名爵、功績處上者,恐難馭也。”

要說能力還不錯,在名位上也足以壓制關中諸將的,倒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