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1部分

是勳不禁長嘆一聲:“如此沽名,亦何益也!”這種表面文章做起來真是讓人鬱悶啊,可是又不得不做。

誰料諸葛亮不但不加以附和,反而提醒是勳:“先生此何言耶?以為亮請先生虛奏以要名乎?非也,請先生真辭其位可也。”

眾人聞言都嚇了一大跳,是勳還沒有反應過來,曹豹先開口問了:“孔明此何言歟?豈可真辭?!”

諸葛亮淡淡一笑,注目是勳:“亮初歸,即聞關、逄二先生言及先生之厄難也,今日請辭,乃可脫此厄難,不亦宜乎?”

曹豹迷糊了,問道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啥“厄難”?是勳不禁搖頭苦笑,逄紀倒是趕緊接過話去,把相關孔融之事向曹豹和盤托出。

隨即諸葛亮就說了,想要躲過曹操殺孔融,最佳方法就是離開安邑,到別處去,因為通訊手段的不發達,您不可能及時得到訊息,那麼無以為諫,也就順理成章,不會遭人懷疑和誹謗了。問題您身為中書令,為魏之首相,不是想閃人就閃人的呀——此前想要出馬以平壺口胡工之亂,不是就被曹操打了回票了嗎?這種事兒可一而不可再,要是反覆計議閃人,必將引發曹操或者他人的疑忌。

如今藉著段瑕逼迫宰相們引咎辭職的東風,就此去職,這不是一個挺好的機會嗎?您此前受曾二狗的牽累,就已經辭過一回職了,如今即便其他宰相不肯請辭,您也得必須做出請辭的姿態來,他們若然請辭,您的態度就必須更加堅定才成。就理論上來說,宰相雖辭,國家也可能給一散職,仍然留在中樞,但您可以推辭不受,還須表態要返鄉歸隱。

前事再加今事,只要態度夠堅決,那麼就連魏王也留您不住,趁機閃人,也容易封堵悠悠眾口。並且——

“若段思闕受人所使,觀公等繼任者,乃可知也。”

倘若段瑕只是簡單地咬住宰相們狂噴,那就算了,倘若他背後確實有人指使,那麼既然連關靖、逄紀都摸不準這隻幕後黑手,我自然更加無從揣測啦。然而只要觀察舊宰相去職後新提升之人,黑手就自然會暴露出來——若無必進之能,先把舊的宰相們轟下臺去又有什麼意義?

是勳仔細思索諸葛亮的話,良久沉默不語。最終還是諸葛亮又發一言點醒了他:“先生得掌中書,已二歲餘。然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於位者,幾希?”(未完待續。。)

ps: 昨天有朋友指出來,金旋為金禕之父,前金禕參與耿紀叛亂,諸葛亮還怎麼可能提出讓金旋暫且留任武陵太守呢?這確實是我的失誤,在此向讀者朋友們致歉了。真實歷史上,金禕叛亂在金旋戰死或歸劉之後(以耿紀等欲南迎劉備來看,估計金旋是降了劉的,但可能為了家眷安全,詭稱戰死),並不會產生類似矛盾,我把時間顛倒了,因而一時不查,犯了錯誤。

第二十四章、三辭三留

諸葛亮質問是勳:“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於位者,幾希?”

建初乃是漢章帝的年號,繼承其父明帝之業,並稱為“明章之治”,算是東漢朝最鼎盛的時期。諸葛亮問了,自從章帝以來,朝廷三公,大多在任一兩年最多三年就必然撤換,能夠長久居於高位的,除掉某些特殊情況(比如說曹操擔任司空多年),你算算能有幾人?

是勳眉頭一皺,心說孔明此語,好無道理,可是又確實有理。所以說沒道理,是因為舊事無可與今事相提並論,東漢朝政歸內廷,大將軍錄尚書事才是真正的宰相,總統國柄,所謂“三公”,大多備員而已,所以才如段瑕所說,逢點兒什麼天災**就集體引咎請辭——要是真正的國相一兩年就換一屆,那國家還不徹底亂套了嗎?

所以又說孔明之語確實有理,是因為是勳很快就想明白了,大將軍錄尚書事所以不能經常更換,是因為實執國柄,章帝以後的歷任漢帝,或者是傀儡,或者是甩手掌櫃,不怎麼管事兒啊。倘若天子真的牢牢捏住了權柄,哪怕大臣走馬燈一般地更換,又有何害?

如今魏國的君主是曹操,不是劉家歷代那些廢物點心,曹操的權力慾是無限的,就連原本規劃好的宰相五日一會商,大事啟奏,他都得見天兒摻和,逐漸地竟然轉化成了朝會。所以在曹操治下,宰相一兩年換一屆,真算不了多大的事兒。不會對國政造成太大影響。

然後。換一個角度再來考慮問題:曹操既然威福自專。他能夠允許宰相長久地不換人嗎?!

曹豹還跟那兒迷糊呢,完全不知所云,甚至就連想提問都問不出啥來,可是關靖、逄紀全都立刻便領會了諸葛亮的意思。逄元圖沉吟不語,關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