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黨一系的豪宅全部改建成了民居,並平價買給了那些拆遷的居民,這樣就等於白送他們一套新住宅外帶一套住宅的銀子,他們只要搬個家就行了。
王恭廠附近的居民自然是歡喜不已,積極配合錦衣衛的工作,涉及內城近八分之一大小的拆遷竟然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工作效率之高,著實有點出乎朱慈炅的預料。
現在朱慈炅正召集徐光啟和畢懋康他們討論新軍工廠的規劃,大體方案也差不多定下來了。
首先要建一個大型的翻砂鑄造車間,炮管、基座、炮彈、手雷、地雷可都要先翻砂鑄造,原來的鑄造車間壓根就不夠用,地方也不夠大,鑄個小零件還可以,要鑄幾百斤的炮管和基座,壓根就鑄不出來。
然後還要建的大型機加工車間,炮管可是幾米長的大傢伙,小型機床壓根就加工不了,必須用加大和加固了的大型機床才能加工。
還有幾百斤重的東西就要用起重裝置了,人去抬是不現實的,朱慈炅倒是知道很多起重裝置,什麼叉車啊、航吊啊、電動葫蘆啊、吊車啊等等等等,但明朝這會兒都沒得買啊!
想來想去也只有自己做手拉吊葫蘆了,大概原理他知道,就是兩個鏈輪並在一起,大的用手拉,小的做起重用,利用槓桿原理吊動重物,還要加個剎車裝置防止重物下滑。這東西對明朝的人來說就複雜了,還好滑輪這個東西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人使用了,這個吊葫蘆其實就是長了齒的滑輪組,跟他們解釋還不是很費勁,加工起來就複雜了。
這麼個小東西是做了拆,拆了做,反覆折騰了十多次,費了徐光啟和畢懋康他們一個多月時間才做出來,就這還是簡化版的,只能吊幾百斤的東西,吊個上千就拉不動了,裡面好多零件都變形了。這主要還是材質的問題,明朝這會兒可沒有優質合金,硬度最高的也就是淬火之後的高碳鋼了,優質合金可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出來的,那玩意技術含量太高了,就算知道配方也沒用,明朝這工業水平,壓根就做不出來。現在也只能湊合著用了,幾百斤就幾百斤,大不了上了千斤就用幾個葫蘆來吊,總比人去抬要靠譜。
另外還要增加鍊鋼小高爐的數量,還要增添一些機床,還要新建工人住宿的地方等等這些都出了個大致的方案。
朱慈炅現在也只能把握大方向了,具體的細節就只能讓徐光啟他們去完善了,要什麼細節都要他來考慮,一天二百四十個小時都不夠用。
第四卷 第十章 澤州告急
正當朱慈炅在山西、陝西等地瘋狂擴軍準備剿滅農民起義軍時,各路義軍的首領也在山西平陽府一帶瘋狂招兵,準備攻城掠地。
這些義軍首領都是陝西的,為什麼跑去山西招兵呢?這些可以說都是楊鶴的功勞,用義軍首領的話來說就是:“楊鶴那個老傢伙太煩人了,陝西實在是呆不下去了。”
楊鶴主撫雖然沒有把義軍全部招安,但功績還是有的,起碼陝西的義軍首領全部被他逼到山西去了。
各路義軍實在是怕了這個老傢伙,不管他們在哪裡起事,準會接到這老傢伙的招安信,問你降是不降,你要是降了,沒什麼好處,若是不降,更沒好處。不降是吧,洪承疇,上去,揍他們!
開始還有幾路義軍傻乎乎的被他騙的接受了招安,但過不了多久又只能再反了,沒辦法啊,不反活不下去啊。這老傢伙最可恨的地方就在於招安之說的天花亂墜,什麼保證你們都有飯吃,好好表現給你們封官進爵。一旦你傻逼的聽了他的話投了降,他就開始玩花樣了。
吃飯是吧,好,給你們吃幾天飽飯,讓後乖乖給我回老家去吧。要官?你這表現我怎麼給你請封啊,你一沒招降其他義軍,二沒為朝廷出力,我怎麼給你請封啊?
各路義軍給他耍的團團轉,除了幾頓飽飯其他什麼都沒撈到,這大棒加胡蘿蔔實在是不好吃,你不降還不行,不降就只有大棒吃了!
在這種情況下,各路義軍首領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三十六計裡的第一計:走為上策。
惹不起你我走還不行嗎?於是,各路義軍紛紛走出陝西,來到臨近的山西。
山西和陝西交界的也就三個州府,大同府、太原府和平陽府,只要不是傻子都會選擇平陽府,開玩笑呢,大同府和太原府可都是大明九邊之一,有名的軍事重鎮,去那找死嗎?
就這樣,平陽府成了義軍的大本營,各路義軍紛紛跑到這裡招兵買馬,遙相呼應,不到三年時間義軍總數竟然發展到二十多萬之巨!
這其中最大的一股就是前文提到的府谷王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