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精力和體力都消耗光的差不多了,做起事來就會事倍功半,所以,合理的安排工作時間是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的;
生產零件還有個熟練度的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熟練的操作所有的機床,生產所有的零件,總有個開的順手的機床,或者是做的順手的零件,如果把合適的人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那麼他生產零件自然是奇快無比,如果把不合適的人安排在不合適的崗位上,他可能一天都做不出一個零件來;
還有人與人也是有區別的,每個人的工作積極性都不一樣,有的人能自發自覺的去找事做,有的人你不叫他幹活,他就在那裡給你磨洋工,這個時候你就必須讓積極性高的工人帶著積極性低的工人去幹活,這樣這兩個人都能做出成績,如果你讓積極性低的帶著積極性高的去幹活,那這兩個人都廢了。
當然,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個工廠的管理是很複雜的,如果要全說清楚,那又能出一本書了。
朱慈炅在王恭廠轉了一圈之後發現宋應星的工作積極性還是很高的,工部營繕清吏司的官員也很負責,但下面的工人的積極性卻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明朝的官制造成的,工部營繕清吏司就那麼多官員,其他普通工人是不可能有官職的,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官員管著幾百人甚至是上千人的情況!這就有點不合理了,一個人能有多少精力,不說盯著上千人幹活了,那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你光把上千人每天的工作安排好都是不大可能的,這就造成了人員的嚴重浪費,因為好多人都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