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誕生,心情卻有些複雜。在歷史上,這紫砂壺還要過一百年才會在這世間發揚光大。現在她這一提前,最對不起的就是傳說是紫砂壺鼻祖的供春了。
傳說紫砂茶具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1561),根據明人周高起《陽羨茗壺錄》的“創始”篇記載,紫砂壺首創者,相傳是明代宜興金沙寺一個不知名的寺僧,他選紫砂細泥捏成圓形坯胎,加上嘴、柄、蓋,放在窯中燒成。“正始篇”又記載,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有一位讀書人在宜興的金沙寺複習迎考,他的書童供春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閒時常幫寺裡的老和尚摶坯制壺。當時寺中有株參天的銀杏樹,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供春朝夕觀賞,摹擬樹瘤,捏製了一個樹瘤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制壺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的制壺大師。供春在實踐中逐漸改變了單純用手捏的形式,改用木板旋泥配合竹刀使用,使砂壺質地較薄而又堅硬。
當時文人們對於奇石有種獨特的審美,他們認為“醜極”就是“美極”,如果一塊石頭達到了“瘦、漏、透、皺”的程度,這就是一塊美石。當時供春這把樹瘤壺非常古樸可愛,很合文人的意,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由於身份原因,供春結交的都是一些讀書人,文人愛喝茶,大家在一起談論文學時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壺在文人中一下傳播開了。因為供春對紫砂壺有推廣作用,故而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