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廠是所有產業中投資最大的一項,故而凌雲對它們的期待值相當高。從大營到鐵礦廠共十二里,其間山巒起伏,地勢複雜。凌雲安排了大量人手修建道路,幽州軍的那些苦力便是安排在這裡幹活。
由於工程量太大,道路還沒完全修好,但也算初具規模。預計過幾天便可投入使用。
到現在為止八座鐵礦廠已經全部建成,八個巨大的豎爐聳立在鐵礦山前。大量鐵礦石從礦山上開採下來,在各個豎爐附近堆積著。這種豎爐是用來冶煉礦石,熔鍊出海綿鐵的裝置。
只看了一會兒,凌雲便發現了一個問題。平民冶煉礦石時使用的燃料都是木材。風爐一吹,木材倒容易燃燒,只是用木材做燃料,效率低,而且需要的木材量相當大,就需要在燃料上增加更多的勞動力。
凌雲很清楚後世的主要工業燃料是煤炭,雖然從資源庫裡也可以買到煤,但他的虛擬幣數量有限,不可能再買煤鍊鐵。而且他也不想在鍊鐵上增加更多的成本。
要解決燃料的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凌雲想到後世燕山一帶建有煤礦,他便生出建礦採煤的想法。只是他不知道後世所建煤礦的具體地點,只得買了十名礦師,專職尋找煤田。
而後,凌雲在鐵礦廠附近轉了轉,在一座石山前,凌雲碰到了幾名勘探鐵礦的礦師。
據那幾名礦師說,附近的三座石山只有一座鐵含量較高,但比已建造鐵礦廠的那座礦山要低一些。而另外兩座山含鐵量甚低,沒有什麼價值。
凌雲隨那幾名礦師分別到那兩座石山看了看。最後他決定,含鐵量低的兩座石山不建鐵礦廠,而是建採石場。有了現成的運輸道路,採石的成本大大降低,應該很划算。
採石場的數量最終定為七座,回到大營後,凌雲立刻安排人手開始實施。
這一趟走完,凌雲的心裡塌實了許多,有了新建的十一座採石場,他就不擔心捱餓了。
從鐵礦廠回來的第二天,他又陸續接到探子的報告。
先是知道了劉備的訊息,自昌平城敗走,劉備於半日後又回到了昌平。而後退兵回范陽,再然後率兵返回平原。經過打探獲悉,袁紹得知劉備離開平原,平原縣兵力空虛,於是遣校尉張郃領兵犯境。
實際上,袁紹所得的訊息正是劉備讓人偷偷散佈出去的。劉備第一次離開昌平後,在僻靜的地方將他所帶領的漁陽殘兵悉數斬殺,隨後派出了散佈訊息的親信。之後他假借處理了叛軍回師增援單經而返回昌平,那時他已得到準確訊息,知道劉虞已經安然離開了昌平。
在昌平停留了兩日,劉備把關羽和張飛率領的部分漁陽軍留給了單經,估計袁紹在這段時間應該把兵馬調派完畢,他便帶著關、張二人到范陽郡覆命。
其時,公孫瓚剛好接到袁紹將要兵犯平原縣的戰報不久。見劉備歸來,只簡單問了一下昌平的情況,也未做責罰,便讓他帶軍返回平原。
這也是劉備抓住公孫瓚的心理,大戰將臨,正是用人之際,公孫瓚肯定不會過於深究。如此一來劉備可以回到平原縣安心防禦,無須再趟劉虞的渾水。
只是有一件事讓劉備很不爽,那邊是公孫瓚將愛將趙雲留了下來。趙雲原是公孫瓚的人,在白馬義從任職。界橋兵敗後,白馬義從名存實亡,公孫瓚便讓趙雲到劉備處掌管騎軍,實際上也有讓趙雲控制劉備兵馬的意思。可是趙雲偏偏和劉備處得挺好,公孫瓚雖然沒有說什麼,但心裡同樣也很不爽。
之前劉關張和趙雲同去田楷軍中聽調,便是公孫瓚的意思。如今劉備兩戰皆不稱公孫瓚之意,雖然他還需要劉備為他出力,但也不得不給他點戒示。剛好那時他接到了夫人的書信,想讓公孫瓚派趙雲到燕山去救劉真。索性公孫瓚順水推舟將趙雲留了下來,待日後另派親信去劉備處掌管騎軍。
劉夫人寫此書信自然是聽信了魏辰之言。魏辰從昌平退走很遠後才收住大軍,他去見單經說通往平谷的要道還留有一支人馬與平谷援軍惡戰,此時若去追劉虞顯然來不及了。如不去救援那支留守人馬,恐怕會全軍覆沒。
單經見魏辰的人馬的確比預想中要少,自然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實際上,魏辰所率人馬的減少,有一些是凌雲給射死的,還有一些是攔截平谷縣援軍時戰死的。他敢撒這個謊心裡早想好了說辭,若是單經要親自跟著去救,他便領著單經一路到了攔截平谷援軍的戰場上。當然,那處戰場上肯定是滿地屍體,到時就說那支留守軍士已全軍覆沒,單經還能說什麼。如果單經不跟去最好,連圓謊都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