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宮女在宮裡還有工錢,其實相當於皇家僱傭的侍女。
當然,若是得到皇帝臨幸,則會升為皇帝的女人,給予身份什麼的,就不能再離開了。
“四個。”張超堅持。
崔鶯鶯看了丈夫一眼,“三十個。”
“四個。”
“十二個,不能再少了。”
見十三娘不肯再讓,張超也只得無奈點頭答應。
“宮廷里人員稍精簡一些,不用那麼多人。”
張超主張能夠外包的東西,就讓外面做,不必樣樣都皇宮裡自己做。
一個皇宮,弄的上萬人,這就太過了。
其實哪用的著這麼多人。
現在宮裡太監也不少,張氏皇族應當算的上是最有錢的皇家,但有錢也不用擺這麼大的排場。
“宮廷裡把人員裁減至三千以內吧。”
宮中有內侍省和殿內省,內侍省是皇帝之近侍機構,管理宮廷內部事務。並不專用宦官,參雜士人管理,由內侍監、內侍、內常侍等為首官,掌傳達詔旨,守禦宮門,灑掃內廷,內庫出納和照料皇帝的飲食起居等事務。下有掖庭、宮闈等六局。
另有殿內省,掌皇帝生活諸事,下有尚食尚藥等六局。
內侍和殿內兩省,完全可以將衙門設在宮外。
內侍省管理上用士人,而內廷用宦官。殿內省則把許多手工等事務交給外面承包,宮裡只負責侍奉。
這樣一來,能夠大大減少人員。
宦官不出宮,皇帝就算要用宦官傳旨,宦官也只把旨意傳到宮外的內侍省,交給官員們接管處治。
歷史上,唐朝的宦官數量越來越多,職權也越來越大。
安史之亂後,宦官更是頻頻擔任監軍等職務,甚至到了後來,直接統領禁軍,結果就是宦官們把持了禁軍,擁有了極大的權力,從而開始掌控宮廷甚至是朝政,進而擁有了廢立皇帝的大權。
中國曆代,還從沒有比唐朝的宦官權力更大的。
東漢末的宦官比不上,明末的宦官也一樣比不上。
在天寶時,高品宦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品官白身二千九百三十二人,一個內侍省就有四千多名宦官。
相當驚人的勢力。
要避免宦官干政,就得限制他們的權力。
比如在唐以前,內侍省也並不是完全用宦官,而是宦官士人參雜,更不會用宦官去做監軍去傳旨等。
宦官被限制在了宮中,不得出宮,這麼一來,他們也就無法插手到政務上。
張超的顧問機構是翰林院,翰林院裡的學士等都是士人,他不會如明朝皇帝一樣,在宮裡弄出一個內廷來。
宦官雖然對於皇帝來說,是可靠的自家奴才,但這些人天生就存有許多缺陷,讓他們插手政治,這是取亂之道。
宮外的事務,都交給士人,宮裡的宦官,也要限制數量。
宦官不比宮女,宮女幾年一換,進宮一次,還能算是進修培訓,出了宮說不定身價還能上漲,嫁給好人家。
宦官可不同,一旦淨身,這輩子都做不回男人了。也不可能說宦官幾年一換,他們一入宮就是要做一輩子的。
能少用就少用些,宮裡多用宮女。
崔鶯鶯從來不是喜歡排場鋪張的人,如果把宮裡的許多手工活外包到外面的話,宮裡三千人其實都不少了。
畢竟皇子們十二歲就得出宮居住,宮裡需要服侍的人並不算多。
一個王朝,能不能長久,都取決於第一位皇帝。
因為第一位皇帝時,才能定下各種制度規章。
所以說,一個皇朝到底能走多遠,其實都取決於開國皇帝的眼光到底有多遠。
崔鶯鶯和鄭婉言等不再理會張超,坐在那裡公然的商量著秀女的標準,張超厚著臉皮聽了一會。
鄭婉言提出,秀女不但得出身好,而且還得有相貌上的硬性條件。比如身高起碼得五尺六以上。
一尺約30‘7厘米,五尺六以上,那就是起碼得一米七身高。不得不說,鄭婉言的這個身高條件,確實夠高。這個時代的男女普遍都不算太高,平均數是絕對低於後世的。
貴族官宦人家的女子,條件好營養充足,估計能長的高些,但一米七,也絕對能把絕大多數女子給淘汰在海選關外了。
“五尺六以上怕是要求太高了點,五尺四就不錯了。”盧妃發言反對鄭婉言,盧氏自己就沒五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