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朝廷提出的治國口號不再是以孝治國,而是以法制國。
“好,那朕今日就頒詔天下,正式改元,現在就是開元元年十月。”
新皇登基,皇后和太子也冊立了。
而內閣、翰林院、議會、御史臺、大理寺、樞密院各衙主官,更是在皇帝登基前就已經確定了。
新朝開始,各個新的中樞機構也算是正式開始運轉了。
新內閣衙門,就在原來皇城裡的中書門下。而翰林院,則搬進了宮城前廷,在貞觀殿前廣場一側,這是為了方便備皇帝諮詢和協助皇帝處理奏章。
議院則設在內城。
御史臺、大理寺、樞密院皆設在皇城。
張超回到內閣,召集其餘八位宰相一起議事。
皇帝沒有參加,其它人也沒列席,這是內閣閉門會議。
次相房玄齡首先發言。
“眼下新皇已經登基,天下各地安定,某以為,如今聚焦在京畿的幾十萬大軍應當遣散回府。”
“次相說的有道理,今天某也正要說起此事。大唐軍制,最初是府兵制,高祖也有一支元從禁軍,不過這元從禁軍實際上也是相當於府兵,因為高祖在長安周邊為他們授分田地,他們也是輪值宿衛。”
張超說起大唐的軍制,也是侃侃而談。
“後來,貞觀朝,國力強盛了,也為了應付戰事需要。太上皇特意組建了一支常備禁軍,到現在先後有左右羽林、左右神策、左右神機以及隸屬於北衙的水師,加起來有十萬之眾。這是常備軍,也相當於募兵。”
“另外,朝廷還有七十二萬府兵,八百個軍府分駐於各地。”
長孫無忌坐在那裡,目光斜望張超。他很清楚張超的意圖,這上任第一反刀,就是衝著軍隊來的。
新皇登基前,他就已經先在人事上做足了功夫,遍植黨羽。現在,又向軍隊下手了。
“某和陛下,以及不少有識之士都探討過許久,認為過去朝廷的這種兵制,實際上已經不太符合大唐現今的發展腳步了。府兵制,難以保證士兵的訓練時間和征戰時間,這種兵制,也無法適應如今大唐對外的開拓戰爭。因此,我這裡有一個提案,是關於全面改革大唐軍制,制訂募兵制為基礎的義務兵役制。諸相,你們先看一下。”
身為首相,張超是內閣會議的召起人,同時,也還是內閣諸相分管工作的安排人。
現在,張超還沒有給諸相安排分管範圍。
不同於大明朝的內閣成員,有兼任六部尚書的慣例,現在張超沒開這個先例。但他打算是按照後世的一些作法,就是讓諸相,各自分管一塊。
比如,內閣首相張超,自然是領導內閣全面工作,另外人事、財務、軍事、監察、審計這幾項也是由他親自提綱主管的。
這幾項,也算是最重要的職權。
房玄齡是次相,張超計劃給他的職權,是內閣常務工作以及稅賦、民生一塊。由於張超這個首相日理萬機,因此他還協助張超分管監察和審計這塊。
其它的輔相,自然是分管六部。七個輔相,朝廷只有六部,因此剩下一個,負責與議會、翰林院、御史臺、大理寺這些不隸屬於內閣的部門打交道。
這個內閣分工,由張超負責。
現在他還沒分,那麼這內閣大權更是張超一手抓。
張超一天不把這工分下去,那麼如長孫無忌這樣的輔相,甚至都不如六部尚書有實權。
當然,張超也不可能一直不分工,但先拖一拖還是行的。
“諸相應當也知道此前監國太子府所推行的這個募兵制,職業軍官加職業士官,然後加上義務兵,這讓朝廷隨時有兵可用,同時保證了軍隊脊樑和骨架的軍官士官的精英優秀,這樣的募兵制還不會因為臨時抽調士兵,而貽誤戰機,更不會耽誤生產等。”
長孫無忌直接唱反調。
“難道朝廷現在的十萬北衙禁軍做為常備兵還不夠嗎?”
張超笑道,“十萬禁軍常備軍當然是不夠的,而且禁軍這個制度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士兵終身制,容易出兵油子。我們的新軍制,士兵是義務兵制,當三年就回家,當的好的可以升士官。就連士官和軍官,各級都有規定的服役年限,在服役年限內表現好有軍功可以晉升,如果不能晉升,就要退伍回家,防止出現兵痞兵油子,要讓軍隊一直保持一個向上的氣勢。”
不管怎麼說,大唐要開拓,以後肯定會有不少長期在外作戰的軍隊,甚至長駐殖民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