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各自指揮著一片戰區的兵馬大權,哪怕這些大權只是臨時的,可也夠讓人羨慕了,越是臨時的,權才越大。
像他這種正式的職位,反倒閒散的很。
“兩國本就小國,攻滅也不算稀罕。”張超笑了笑,“朕打算在獅子國設獅子州,阿拉幹則併入新吉州,與信度州、果阿州一樣,都為朝廷直轄海外州。”
獅子國的位置比較特殊,尤其是在眼下朝廷還沒有把遮婁其攻佔的情況下,海上貿易經過印度南部海岸的時候,獅子國這個大島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補給基地。而其大島的這種形態,又比較適合防禦經營。
馬周則提出,考慮到帝國在中原之外的許多領地,都十分遙遠難以管理,因此他提出設立行省。
行省,行臺尚書省的意思,意思是相當於過去尚書省的地方派出機構,統管一片地區的事務,在軍事民政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權力,可以說其職能與過去唐初時的行臺尚書省相似。
唐初的行臺尚書省制度,源自南北朝時,雖然只是臨時設立了一段時間,但確實對於加強地方控制也有幫助。只不過這種行省,也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
但現在大華的海外地區面臨的情況則是過於遙遠,中央難以管理,許多諸侯封地散而多,朝廷的海外直轄州縣又分散。
相比起中原的各道,海外領的局面更復雜。
馬周提議設立行省,但不完全是原來的行臺尚書省,沒有行臺尚書令、行臺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這些職務。
而改設行省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職務,分管民政軍務等。巡撫,相當於中原各道的宣撫使,但在巡撫之上還設立總督,提督則專管兵馬。
因為邊疆,尤其是海外領更加複雜的形式,所以相對給予更多的許可權,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替朝廷治理好那些遙遠的疆土。
“要改,就全都按成行省制。”張超也早接過馬周的奏章,對此他考慮了許久。
其實大華現在不光是說疆域廣闊,海外四邊之地遙遠,就是中原本土,朝廷現在的直轄道也是相當的多,比之唐初的時候,地盤大了不止一倍。
唐初劃天下為十道,而現在大華已經有幾十道了。
內閣直接管理著這幾十道,還包括海外的諸領,確實是比較難的。
行政區劃適時的調整也是必須。
第1541章 三十六道、八十一省
秦一統天下,設立郡縣制,實行的是兩級區劃。後來漢代秦,實行郡國制,既有分封諸侯國,又有郡縣。再後來,出現了州,州開始只是監察州,是虛的,沒有常設衙門。
到南北朝時,實際上已經成了州郡縣三級區劃,一州只有兩三郡,甚至一二郡,一郡兩三縣,出現十羊九牧的情況。到了隋朝再度一統天下,結束紛亂,隋文帝便又改革,罷去天下諸郡,只保留州縣兩級,還並撤許多州,使得天下只餘三百餘州,一千餘縣。
這麼精簡下來後,衙門少了,官吏少了,機構精簡,辦事效率也高了。後來楊廣雖然把州縣又改成郡縣,但實際上還是兩級,甚至楊廣把還三百多州,改成了兩百多郡,進一步精簡了許多機構。
到了唐開國,再改郡縣為州縣。到李世民時,又設立了道。劃天下為十道,但道也和漢時的州一樣,是虛置的監察道。
只是後來,大唐的疆域越來越大,這道也越設越多,甚至漸漸道一級也有了常設官員並常設衙門。
到如今大華時,天下其實已經形成了正式的道州縣三級行政建制。道一級不但有宣撫使,而且下面也還有左右布政使、按察使、指揮使,以及三司衙門等成套的建制。
道和州一樣,是完全建全了。
可如今的大華比起大唐貞觀之時,依然還是有了許多變化的。最大的變化,當然是疆域更廣,地盤更大了。而且人口也更多了,經濟也更富裕了。
唐初才一千多萬人口,而現在官方統計人口已經突破一個億,比之貞觀中的五千餘萬人口,也增長了許多。
四邊八方,新拓疆土無數。
過去十個道,後來十幾個道,二十幾個道,如今幾十個道。
“重定天下行政區劃,以便增強效率。”
精簡州縣數量,是為了增強效率。而現在大華要增加,也依然還是為了效率。區劃太多,當然也不是好事,十羊九牧,那就是冗官冗吏。而一個縣令管上幾十萬上百萬人口,則也難以管的過來。
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非常有必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