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晚。
陳鋒的手臂恢復的很快,為了完成邢逸交給他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兩天正四處奔波呢。
雨花街,最初是一條古玩街,之後不斷的有琴行,書齋,國術器械等店的加入,使這裡逐漸的形成了一條文化氣息濃厚的商業步行街。
這一天,邢逸正帶著衣角兒,在雨花街上悠閒的逛著,此行的目的,一是為了給小魔女增添些文房四寶,二是為了親自提點一下,她對書法和國畫的鑑賞能力。一切要從娃娃抓起,不怕年齡小,就怕不起早。
邢逸看到前方有家書齋,進進出出的客人絡繹不絕,心想能夠吸引這麼多人的光顧,想必這家店,一定有其過人之處,於是,牽著衣角兒的小手,走了過去。
來到書齋門前,看到其裝修風格古色古香。門頭的牌匾,兩側立柱上的對聯,所用的楷書,端正大氣,極有氣質。一走進店裡,一股濃烈的墨香氣迎面襲來,讓人頓時有種古韻悠長之感。書齋中筆墨紙硯一應俱全,牆上掛著各種書法條幅,還有幾幅意境不錯的水墨畫。
邢逸選購了一些宣紙和墨塊,正在付錢時,卻聽到衣角兒用稚嫩的童聲,在不遠處喊自己:“爸爸快來看這幅畫,畫的很好哎。”
邢逸付了錢,將買好的東西,暫時寄存在了櫃檯上。然後走到衣角兒的身邊,看著衣角兒所說的那幅水墨畫。
畫的上半部分,繪製著平緩的山巒,霧氣瀰漫的樹林。下半部分畫的是,微光閃爍的湖面,兩條漁船盪漾其上,一條是即將靠岸的渡船,船伕站在船上,與岸上站著的幾個遊人,遙相呼應。還有一條漁船,一位忙碌的漁夫站在船上,正在歡快的拉網。畫的整個意境,動靜相宜,平淡而天真。寧靜中,似乎能聽見那隔岸相呼的聲音,和嘹亮歡快的漁歌。
邢逸低頭,看到衣角兒那雙漂亮的大眼睛,正一眨不眨的欣賞著畫作,那副全神貫注的可愛模樣兒,逗的邢逸咧嘴笑了下,然後,在一旁輕聲的介紹道:“這幅畫叫《瀟湘圖》,是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董源的作品。董源存世的作品不多,一共只有四幅,現在國記憶體有三幅,國外一幅,這幅《瀟湘圖》就是他的代表作。”
想要讓衣角兒迷戀上國畫,那就要勾起她濃厚的興趣。既然衣角兒對這幅畫,這麼關注,那邢逸就只有順水推舟,藉此機會讓衣角兒感受下國畫的超然魅力。
邢逸先將這幅畫驚心動魄的傳奇經歷,講述給她聽:“《瀟湘圖》幾經輾轉,歷經波折,曾多次面臨被毀損,被遺失的命運。其實,這幅畫上並沒有董源的落款和印章。明朝末期的書法大家董其昌,得到這幅畫後,視為至寶,他透過《宣和畫譜》中的記載,以及對董源山水畫的熟知,斷定這是董源的畫作,並題跋,加以珍藏。因此,董其昌成為了,有確切記載的,第一位收藏者。他去世以後,這幅畫就被他的好友之子袁樞所收藏。”
邢逸看到衣角兒乖乖的站在那裡,聽的入神,於是,接著說道:“明朝末年,袁樞的家鄉,先後遭受了李自成的戰火,以及黃河的決堤水災。袁樞藏裡,所收藏的書畫作品,在那次動亂和水災中毀於一旦。幸好這幅畫,被袁樞隨身珍藏,才倖免於難。這件事成為了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話。袁樞之後,此畫經卞永譽、安岐收藏,後來被清朝的皇室得到,並收藏於皇宮之中。民國時期,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時,將這幅畫帶到了長春。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流散於民間,不知去向。直到1952年,一代大師張大千先生,自香港將此畫捐賣給華夏國政府,這才得以現世。現在這幅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裡,被列為國寶。”
邢逸在這邊給衣角兒講述《瀟湘圖》的歷史遭遇,沒想到,吸引了不少顧客,駐足旁聽。人群后面,一位身材高挑身穿職業套裝,知性幹練的短髮美女,聽的格外仔細。
“掛在牆上的這幅臨摹作品,雖然意境上有了原作的五六分神韻,但是在繪畫技法和用墨上,並沒有參悟透“南派”山水畫的精髓。比如,在表現山巒的平緩圓潤上,臨摹者有些刻意謹慎,線條不夠鬆散舒展。在營造林間霧氣瀰漫,湖水微茫的意境時,水墨渲染的技法過於生硬,不太嫻熟。再有就是,她在處理濃墨,淡墨與留白之間,呼應、對比、相互依託的關係時,火候掌握的不到位,所以,沒能將其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邢逸站在那幅臨摹作品前,只顧滔滔不絕的點評,並沒有留意到,身後的人已經越圍越多。能夠邁步走進書齋的,大多是書畫方面的愛好者。
聽到邢逸對這幅作品,如此貼切,準確,恰到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