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要學習,為的就是要在收復遼東能有條不紊的實行,並且總結出一套以後這個位面大明軍隊的一套能夠借鑑的經驗和規範。( ;’)
一些負責文宣工作的,提著熱水就去張貼告示和招貼畫,因為天氣冷的原因,熱水一潑馬上就能把紙張給黏住,比漿糊都快。
安民告示沒什麼好說的,全都一個樣。
至於招貼畫,是有很高質量的版畫,大塊的紅色為基色,是偉岸的皇家人民解放軍戰士的形象。(後人簡稱皇軍)
堅毅而勇敢的面龐,偉岸而高大的身軀,緊握的鋼槍,下面一行字:我們是人民子弟兵。
入城儀式是必須的,遼東地區被建奴荼毒日久,大明軍隊連年敗績,致使人心不穩。這是為了展示王師,也就是皇家人民解放軍正義之師、文明之師、威武之師、勝利之師的光輝形象。
一支穿戴齊整的一千人隊伍,由三個長得最高最帥,濃眉大眼的正宗21世紀位面解放軍帶領,以閱兵式的標準,踢著正步從已經清障的蓋州城門而入。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重視正步走,認為這是體現軍隊的紀律性和集體性的形式,更是體現軍容威武的重要方式,所以對正步的行進步法有著嚴格的要求,也是解放軍佇列訓練中的一項重要科目。
在為明末位面訓練新兵時,當然要把這個僅次於疊被子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
新中國成立以後,解放軍最早採用的是英式正步,開國大典閱兵就是採用英式正步。後來逐漸放棄,採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式正步,這是由劉伯承元帥親手製定的步兵操典所規定的,是以德式正步為樣板,並借鑑前蘇聯的經驗,加以改動,主要是加大了手臂的擺動,並將步幅調整為更適合中國人體型的步幅。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佇列條令》,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reads;。標準“中式正步”的描述如下: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春秋常服最下方衣釦約15厘米處(著夏常服、水兵服時,高於內腰帶扣中央約15厘米處;著作訓服時,高於外腰帶扣中央約10厘米處),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當然了,入城儀式踢正步的時候,有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唱歌。唱的肯定不是《喀秋莎》,因為看的人又不是紅場的毛妹。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恨欲狂,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恨欲狂,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精忠報國》以震撼人心的旋律,悲慼雄壯的氣氛,壯麗恢弘的氣勢,悲憤蒼涼的基調,成功地塑造了偉大的愛國英雄岳飛的光輝形象。它是岳飛所處的那個年代的民族情緒的體現,得益於它把當時人們的心理境況和懷怒未發的氣憤表現了出來,成了那個時代的代言之音。
在後金野豬皮的宣傳下,建州女真的政權是幾百年前華夏最兇狠殘暴的金兵後代。那麼打敗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