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語,在場的人裡面只有兩個人聽得懂,一個是風清揚,一個就是李笑梅了,這兩人都自學過,不過風清揚比李笑梅強的是他會聽還會說。
“聖約翰?你也是天主教聖徒?教友,這個玩笑可開不得,因為你看上去還活著。”
風清揚也用流利的拉丁語回覆聖約翰,他對這個十字教的另一個位面代理人聖徒身份表示懷疑。
在十字教裡,能封聖的可不是普通人,簡單點說,天主教的聖徒是被教廷認可的高大上的信徒。
首先,我們要知道聖徒來源。在天主教中,聖徒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是殉道聖徒(martyrs)。
顧名思義,這類聖徒是那些因為信基督教而被迫害至死的人,他們於天主教就類似於革命烈士於中國。天主教儘管在中世紀有種捨我其誰的霸氣,但基督教在公元后頭三百年混的挺慘的,信徒經常性命不保。中間原因挺複雜就不講了,否則就是十幾萬字的水。這些殉道聖徒一般生活年代比較久遠。
比較有名的殉道者有:
聖史蒂芬,一般被稱為第一個基督殉道者,在公元三十幾年被一幫猶太教教徒亂石打死。
除了約翰之外的十二使徒,其中彼得是在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那個地方倒立釘死的。
聖塞巴斯蒂安,288年被綁在柱子或者樹上亂箭射死的,地點在哪這個眾說紛紜,唯一確定的是死了綜漫之六月雪最新章節。這位是一個羅馬禁衛軍,而當時的羅馬皇帝戴克裡先是以迫害基督徒明的,於是就……
還有在烤架上被烤死的聖勞倫斯,先要被輪裂後來被斬首的聖凱瑟琳,雙(沒辦法,河蟹)乳被割下的聖阿加尼斯……等等。總之,這一時期的殉道者一般都是被羅馬帝國或者猶太人迫害,死狀悽慘。
除了這些在基督教“創業時期”被迫害的的殉道者以外,還有一些人是在天主教確立了自己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之後死去的。
這其中主要包括:
前往非天主教國家傳教,被當地人殺死的的傳道士。
在非天主教國家受傳教影響,皈依天主教而被當地不信教的人迫害死的新興教徒。
人在歐洲,但在天主教受到挑戰時堅定信仰並且為之而死的人,比如托馬斯莫爾呀,聖女貞德。
二是證聖徒(fessors)
天主教在歐洲確立了自己領導地位後被迫害至死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於是這段時期的聖徒可以為理解為是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自己信仰的人。這類聖徒有著各自的特點,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沒有被迫害至死,所以不是殉道者。
主要類別如下:
教會聖師(doctorofthechurch)
這類聖徒有著高大上的學術成就,為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教義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天主教到目前為止一共有35位教會聖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所有人都是修士,修女,或者主教以上級別的教廷成員。這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聖奧古斯丁和聖托馬斯阿奎那。
教父(churchfathers)
他們不是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黑手黨教父科萊昂,這類人是那些在基督教早期發展過程中的宗教領導人物,對教義的定型有傑出貢獻。有名的有……反正中國人一般都不認識他們。
修士、修女、過嚴苛生活的人(asetics)
這些人要麼嚴於律己、出於信仰過著常人很難接受的生活,要麼是在某個修道派別中有重要地位美女請留步…老施conad;
。有名的比如創立了方濟各會的聖方濟各,多明我會的聖多明我,加爾默羅會的聖特蕾莎等。
再比如一些非常虔誠的王室貴族,比如法國國王聖路易,英國國王懺悔者愛德華。
一時能想到的就這些。當然不是說每個人只能屬於一個分類,比如說托馬斯阿奎那就是多明我會的修士。
好吧,接下來就是封聖過程了(ization)
其實,以字面意思不確定ization是否應該翻譯為封聖,因為在天主教的教義中聖徒不是被教廷“封”出來的,而只是被教廷“承認”的,他們的神聖屬性來自於上帝。
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在中世紀天主教中“封聖”可以被理解為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是先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拜某一個人物,然後經過一系列程式這個人物最終被羅馬教廷認可為一個聖徒。
聖徒的“群眾性”非常重要,因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