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不勝之局黯然收場。

再將歷史的輪盤往前撥,以戰養戰、越打越強的例子數不勝數,英國從偏安一隅的島國到縱橫大洋的“日不落帝國”,也是透過一場又一場侵略戰爭掠奪財富、搶佔領土、佔領市場,這才一步步登上歷史的巔峰。

難道國運如此,任何人都是無法改變的?

不,林恩從不相信命運之說。在他的觀念裡,國運即是一個國家各種元素綜合起來的發展動向,沒有所謂不可逾越的屏障,更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誠然,納粹法西斯在推行種族主義、大肆屠殺猶太人方面的行為悖逆了人類發展的潮流,但不要忘了,一貫標榜民主自由的美利堅合眾國對待北美大陸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也曾有過那麼一段不光彩的殺戮史,而且手段極盡殘暴、野蠻之所能;代表人類最進步思想的紅色蘇維埃,在發展歷程中同樣有過落後、愚昧、粗暴的行為,大清洗、俄羅斯沙文主義以及對鄰國**裸的侵略,並錯誤選擇了冷戰和軍備競賽這樣並不適合自身發展的競爭方式,最終落了個分崩離析的下場。

歷史的是非皆由勝利者評判,林恩想起大學課堂上有位老師談及博弈論時說:任何人都無法預見自己的對錯,他只能立足自己的眼界選擇一條他認為最優的路徑。

回想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帝威廉二世之所以選擇發動戰爭,林恩覺得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英法等老牌強國,在世界主要殖民地已經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德國領導者決定以一場戰爭的方式來重組利益格局。這不完全是個人意願,其實也是符合國家利益的一種博弈。正因如此,當宣戰的訊息傳來時,整個德國都沸騰了,人們用鮮花和掌聲歡送出徵的將士——他們渴望透過一場戰爭來獲得更多的利益。

以林恩對歷史的見解,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領袖希特勒之所以選擇發動戰爭,也是因為德國重整軍備獲得的成效遠勝英法,而當政治脅迫的企圖破產之後,這部已經在戰時軌道上高速運轉的國家機器根本沒有退路可選,戰爭又一次成為決定國家命運的博弈。只是它和上一場戰爭一樣,從最一開始就是冒著巨大風險的。相比之下,美國政府和它的首腦則盡顯商人本色,它的每一次戰爭要麼選擇日薄西山的老朽國家,要麼就是國力弱小的不入流國家,即便是兩次世界大戰,他們也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才壓上砝碼,這樣的勝率自然要比一場實力相當或是各有所長的戰爭大得多。

想了這麼許多,林恩突然覺得自己要是有一天成為國家的決策者,一定會在戰爭問題上慎重以對。若是沒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勝利把握,最好不要動手。可是,自己一介小兵,尚要為生存苦苦掙扎,又哪來的國家決策?即便是在戰爭結束後繼續留在德國發展並能夠在政界有所建樹,那時候的德意志也時刻面對著美蘇兩強的夾擊,終日在夾縫中求生,別說是戰爭決策,許多事情都必須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能夠有所作為的也就是經濟方面——經濟當然是立國之本,可是連國家尊嚴都沒有,經濟再強頂個屁用?

想著那些並非深奧而是自己無力改變的現實,林恩覺得非常憋悶。他掀開車篷布的一角,本欲呼吸幾口新鮮空氣,嘿,真是翻身農奴比地主狠——毛子還在沒頭沒腦地往這邊砸炮彈,好像這些彈藥不要錢似的。想想也對:英美等國向蘇聯提供的巨量軍援要是給了德國,估計43年就把毛子給滅了,哪裡輪得到他們來一場驚天大逆轉。雖然戰後各種資料的具體數字有所出入,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當蘇聯在戰爭頭兩年損失數百萬軍隊和大量裝備,主要工業設施又陸續實施戰略性遷移時,西方援助的戰鬥機、坦克、汽油、鋼材和彈藥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在這其中,汽油和鋁的援助數量超過了蘇聯自身總產量,它們使蘇聯空軍和裝甲部隊的規模得以成倍提升。

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一個理想盟友所具有的戰略意義,可是德國……看看義大利和日本,悲催的令人慾哭無淚。

若是時間往前撥個三四年,林恩或許還可以嘗試一下走高層路線,但到了眼前這種時局,根本沒有任何辦法挽救這個沉淪的帝國,沒有任何辦法行得通!

長吐了一口悶氣,林恩看著那些瞬間騰起的爆點,中心位置閃動的明黃色火焰就像是餡料一樣被黑色的外皮所包裹,而彈片、泥沙、冰雪和積水共同揉成了這種極具擴散性的外皮。若是不計較它們可能造成的殺傷,坐在這裡有種比看煙火更刺激的感受,然而即便百分之九十九的炮彈都落在了危險距離之外,那僅有的百分之一仍然讓林恩和同伴們懸著一顆心,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