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停止這型別武器的生產並不意味著財路的斷絕,恰恰相反,他們重新將精力轉會到自己最擅長的機炮領域,在機載雷達與機關炮的結合上加快研發程序。
基於匹菲爾集團與厄利孔公司的合作關係,維斯特鑄造工廠與這家著名瑞士軍火企業只算是不打照面的遠親,而厄利孔一匹菲爾收購“提爾皮茨”號殘骸的專案可就非同尋常了,不僅挪威官方派遣了常駐監督員,就連美國和英國軍方的督察員也定期前來視察。按照瑞士企業與挪威政府簽訂的協議“提爾皮茨”號上的發電機組將用於在特隆姆瑟郡地方設立發電廠,而拆解回爐的金屬材料也將分別製成紀念幣和船舶模型,冶煉鑄造工作自然交給了就近設立的維斯特。在1946年4月,第一批紀念幣送到奧斯陸公開發行,利用廢舊鋼鐵製造的船舶模型首先供應了挪威政府以及美英政府的官方收藏,爾後開始接受外部訂單。總的來說“提爾皮茨”號的名氣使得這筆買賣頗受熱捧,英國、法國、瑞士還有美國、阿根廷、智利都有批次訂購,就連盟軍佔領下的德國也有許多人想方設法弄一套紀念幣或幾隻艦船模型。不就,東西方陣營之間爆發了戰爭,這使得挪威西北部的航運受到極大的影響,優質煤炭輸入量一度銳減,工廠能源不足造成許多訂單都被迫延後,所幸的是,強大的西方盟國海軍很快控制了從北海到挪威海東部的遼闊海域,挪威政府亦謹慎地採取了武裝中立,從法國和德國啟航的運煤船沿著挪威海岸線北上,為挪威北部的這些新興工廠提供了維持必須的燃料。
豆大的雨點打在高高的廠房窗戶上啪啪作響,燥熱的車間裡站著一群平日裡少見的身影,他們一個個腰桿筆直、下顧微抬,雖然沒有穿軍服,但嚴肅刻板的表情、剛毅堅韌的眼神以及高傲驕縱的氣勢簡直就是德意志軍人的標誌。他們耐心而期待地望著成品流水線,以往透過傳送帶輸出的是圓形紀念幣或者成套的艦船模型,這一次卻是一些看起來像是鑰匙的東西,它們初現在燈光下顯得暗淡無光,經過最後一道拋光程式頓時變得金光閃閃,其造型是一隻向左側頭的雄鷹展開翅膀矗立在環形橡葉圍繞的萬字元徽標之上。
這正是第三帝國的國徽“納粹鷹“。
從墊著絨布的托盤裡拾起一枚約一指長、三指寬,已經沒有多餘溫度的鷹徽,林恩端詳片刻,它做工精緻,背面刻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元首”。這鷹輝雖沒有黃金白銀的質地與價值,卻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帝國的情報聯絡人員們將用它們來“喚醒”那些隱藏在世界各地的“沉睡者”
他們都是在戰爭結束前為了避免被盟軍俘獲而出逃的第三帝國軍人、政客以及與政權有密切關係之人,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是透過類似雅利安方舟計劃的行動藉助官方力量連人帶物進行隱逍,有些是獲得當權者默許才離開德國乃至歐洲的,還有一些則是純粹謀求生路的個人行經。名為“喚醒”實為“提醒”意在讓這些人明確德意志帝國並未消亡,這個民族和國家的真正主宰者不是盟軍支援下籌建起來的德國傀儡政府,而是一群凝聚了不屈精神和戰鬥意志的黑暗靈hún。
或許在外人眼中,他們都是魔鬼,來自地獄的魔鬼。
在天氣更為酷熱的歐洲大陸,新一輪擴軍行動也隨著戰事的延續而展開。拋開正以每個月30至40萬人的速度跨海而來的美國大兵,站在西方同盟國陣營中的英國、法國、bō蘭都動用預備役或徵募新兵彌補損失、擴編隊伍。得到美國大額資金以及物資援助的法國最為積極,他們以本土軍和部分殖民軍組建了第3集團軍,以北非殖民部隊組建了法國第1遠征軍並進入西亞準備與英軍一道向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亞塞拜然進攻,至此法國一躍而成為參戰總兵員居於第二位的同盟國家,而這也與他們幾百年來努力鞏固和維繫的歐洲第一大國地位相匹配。同樣依靠來自美國的援助,英國組建了陸軍第5軍,但由於他們在南線的作戰行動中損失了。萬多人,等到這個軍抵達歐洲大陸,英軍對陸上戰場的貢獻也僅僅是和南線戰役前大致持平。意圖回到歐洲大國行列的bō蘭依然堅定的站在西方盟軍陣營之中,他們宣佈組建了bō蘭陸軍第7和第8
軍,這些當然不是騎著戰馬、手持長矛的古董部隊,他們大量裝備了作為戰爭賠償劃歸bō蘭的德制武器,從步兵武器。榴彈炮、要塞炮到重型坦克,這些部隊除了沒有佩戴德制鋼盔、穿德軍制服,乍一眼看去簡直就是一支東拼西湊的德國兵團,由於同期bō蘭陸軍還有不少部隊裝備了美製武器,再加上bō蘭本國製造的槍械和火炮,1946年的bō蘭軍隊儼然成為裝備最複雜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