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的作恍然大悟狀,有的仍對眼前這幅景象感到困huò和擔心,但他們沒有多說也不能多說什麼。
在前後相隔四天的時間裡,12個由獲得釋放的德軍戰俘組成的步兵團抵達5年前他們贏得史上最大殲滅戰勝利之地,只是此次前來不再是為了攻城略地,而是參與城防體系的建設。按照德**隊的訓練條例每個合格的陸軍士兵都應該具備戰鬥工事的修築常識這不僅僅是指揮動鏟子挖壕築壘,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抵禦敵人進攻而二戰中後期的戰略態勢使得老兵也好、新兵也罷,許多時候都在日復一日地挖掘防禦工事,技術水平自是堪稱一流。蘇聯軍隊在這方面恰恰相反,他們和195年前的法國人一樣崇尚進攻,1943年以來這種天xìng更是獲得了充分的發揮空間,將領軍官如此,普通士兵亦難脫俗。於是在基輔近郊,蘇軍官兵和從當地徵募的烏克蘭勞動者紛紛來到這些德軍官兵的負責區域參觀。同樣使用鐵鍬、鏟子以及為數不多的工程車輛,按照德軍思維設計構築的防空陣地就像是藝術品一樣兼具美觀xìng和連貫xìng,具備不同功能的高射炮陣地形成了密密麻麻的蜂巢,大量的防空壕和防空洞不僅為人員提供了掩蔽場所,還可以儲存大量的作戰物資甚至是一些分拆開來的軍工裝置,這樣一來即便在盟軍密集轟炸的時候,當地也能保持最低限度的軍工生產——這是德國人熬過二戰最後三年的無奈之舉,倒也成就了一門新的軍事學問。現在,盟軍戰略空軍的威力也讓蘇聯人嚐到了厲害,剛硬的北極熊也不得不像德國人一樣“鑽到洞裡生活”。
除了基輔,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也是蘇軍重要的戰略支撐點,7個德國步兵團抵達這裡後幹起了同樣的體力活,他們認真高效的工作使得萬餘名蘇軍官兵和預備役人員得以擺離線械重複的工事修築專心作戰準備,而在食物供應充足的情況下,這些在西伯利亞吃盡了苦頭的德國人顯得謙和而樂觀,他們不提任何非分的要求,沒有薪金和假期無所謂,不能跟家人通訊也能夠接受,他們甚至主動幫助蘇軍人員學習使用德制防空炮,甚至利用蘇軍在德國繳獲的裝置部件組裝了幾臺德制雷針對他們的表現,蘇軍高層決定從這些步兵團中抽調有防空作戰經驗的德軍人員組建一批高射炮連,並且分為使用88毫米口徑及以上火炮的重型高射炮連、使用37毫米炮和20毫米機關炮的輕型防空炮連、使用雷達和通訊裝置的無線電連。此外,6個裝備常規槍炮的步兵團也已經在葉卡捷琳娜堡一帶展開整訓,整訓的內容以思想政治教導為主,並對這些步兵團的各級軍官進行了“指證核查”,即每一名軍官必須由至少兩名同僚證明其在戰爭期間的職務、品行以及表現,旁人的指證必須與個人的供述相一致,那些可能懷有極度仇恨蘇聯思想的或參與過蘇軍出現重大傷亡的戰鬥的將因為無法透過核查而被調送工程部隊甚至遣返戰俘營。這種整訓方式可謂是蘇軍獨創,由於程式複雜、耗時漫長,這些步兵團要投入戰場還得等上一段時間。
盟軍這邊釋放並利用德軍戰俘的總體想法和蘇聯人無異,但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的一貫差異使得他們在對待德軍作戰人員的問題上也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盟軍不僅將釋放的戰俘編整成了一支支營級部隊,還向許多部隊直接發放了槍械裝備。這些步兵營、反坦克營和工兵營由美、英、法、bō四**隊派遣的軍官擔當第一指揮官,部隊中級別最高的德**官擔當副職於是出現了很多德國將軍、上校給盟軍少校、上尉打下手的迤邐奇景。在經過短暫的編整訓練後,多名奧地利籍的前德**人成為最幸福的一群人,因為他們得以返回奧地利就地駐防,修築工事、整備待戰之餘,他們獲准與家人通訊甚至見面;四萬多名德軍戰鬥人員則送到了bō蘭和連線中歐與bō羅的海三國的“東普魯士走廊”,盟軍指揮官們帶著他們進入一線陣地,以頂替那裡的美英軍隊,好讓身心疲憊計程車兵們回到後方休整。
對於奧地利人,盟軍制定了非常具有效力的管理制度一旦有人逃跑,不僅其個人被捕後將送回戰俘營延長看押期,同屬一個戰鬥班計程車官和士兵也將喪失信任返回戰俘營,正反兩面的巨大反差使得奧地利士兵對盟軍指揮官的指令十分服從。對於德國人,盟國不但採取了相同的管控措施還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後勤供應限制,在前線的每個營只能獲得當天的補給品,這意味著離開德國本土數百公里的德軍官兵們若要逃跑,要麼投靠冷酷的死敵蘇聯人,要麼進入二戰期間備受德國欺凌的bō蘭,或是向北前往立陶宛、向南前往捷克斯洛伐克,那裡的民眾同樣痛恨昔日的德國佔領者。因此,這些倉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