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服吧?”
他說:“沒有,沒有。”
他示意她繼續走。
她回過頭去,低著頭,好象在一邊走,一邊偷笑。
………【第十五章 波浪村】………
那條村叫波浪村。李向東不知道那村怎麼會叫波浪村,又沒江又沒河,只有一條兩米寬的渠從村邊過。那渠也是人工的,應該是搞農田水利挖掘的,立村時絕對沒有,那時候,飲水肯定也成問題。
村裡的老人解釋說,“就因為沒有水,才叫這名字,希望有波有浪。”
說這話的老人坐在村頭的榕樹下,捧著水煙筒咕咕嘟嘟地吸菸。
李向東問老人:“您年紀多大了?”
老人說:“八十了。”
李向東說:“看不出來,一點也看不出來。您這身健壯能活一百歲。”
老人很高興,一張臉笑的只見皺紋不見臉。
李向東說:“您是見過世面,經過風雨的人。改革開放這麼些年,您覺得變化最大的是什麼?”
老人想了想說:“變化最大的是農田少了,工廠多了。”
李向東又問:“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老人看了看李向東,說:“當然是好事!別的地方,條件不允許,條件有限制,平整農田辦工廠搞工業,不一定是好事,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城郊村,有條件發展工業,當然要發展工業。發展工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
李向東“哈哈”笑,說:“看來,您是經常看新聞讀報紙的,說得比那些當幹部的還有水平。”
老人越發得意,說:“不看不行,不看不行。”
這時,李向東才切入正題,他指著張老闆的企業,說:“您認識那個企業的老闆嗎?”
老人說:“怎麼不認識?村裡的大人小孩子都認識。他經常來我們村。”
李向東問;“來村裡做什麼?”
老人說:“做好事啊!他每年重陽節都給我們老人派紅包,七十歲的老人一人一封。”
老人想了想又說:“今年春節,他還請了一個劇團來我們村演大戲。”
李向東說:“聽您這麼說,這張老闆還挺夠意思的。”
老人也不客氣,說:“但是,有一點,他做得不好。”
李向東問:“哪裡做得不好?”
老人說:“他請的那幾個門衛保安不行,那眼力不行。那天,我們村裡的幾個老哥兒想去看看他的廠,門衛保安說什麼也不讓進。為什麼不讓進?不就是怕有人進去搞破壞嗎?我們這幾個老哥兒,是那種人嗎?退一萬步說,就算是那種人,也就剩走路的力氣了,想搞破壞還搞得了嗎?我們只是想進行看看,這麼大的廠,這麼多人,是怎麼管理的?他們是怎麼產生那產品的?高科技裝置是什麼樣?”
李向東笑了,說:“我一定把你的意見轉告老闆,叫他重陽節組織村裡的老人進去看看。到時候,你們想怎麼看就怎麼看。”
這麼說著,那兩個先到一步的年青人帶著一位中年男子過來。那中年男子一見李向東,就認出他了,說,原來是市領導來了。他和李向東握手,說,參加鎮的、市的大會曾見過李向東坐主席臺。兩個青年人忙向李向東介紹,說他是村委會委員,這條村的村長。
李向東見是熟人,就直話直說,問村裡有多少人在張老闆的企業打工,問村裡人對張老闆的企業印象怎麼樣?女村長回答,村裡的人都贊張老闆好。張老闆為村裡做了許多好事。他不僅關心村裡老人,也關心村裡婦女,每年“三八”都資助她們婦女出外旅遊。他還關心村裡的孩子學生,設了一個獎勵基金,凡是考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的都給予獎勵。去年,村裡有一位子弟考上大學,他就應承支付所有大學學費。他還說,張老闆的企業有一條不成文規定,凡是村裡的人,願意到他的企業打工的,在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照顧。全村百分之四十的人都在他的企業打工。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綺紅並沒表現出對這條村有太多的好奇,反倒對李向東與村民們的交談顯現出濃厚的興趣。她站在李向東身邊,一會兒,看看村民,一會兒凝視李向東那張成熟的國字臉,看那臉上的每一個表情變化。
她已改變了對他們的看法。政府官員,她見得多了,但是,她認為心甘情願為企業辦事的卻沒幾個。那些人一點小事,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的小事,偏要搞得複復雜雜,理由多多地要到企業來,來企業也不見辦正事,只是天南海北閒聊天,厚著臉皮死賴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