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7部分

者一票的權力等於其他股東n票的權力?

第二,澤業董事會的董事提名,能否不由股東,而是直接由創始者任命?能否中途更換任期未滿的董事?

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問題:上市後,董事長趙澤君本人對公司的掌控力能否依舊最大化,一言而決?

牛家的變故,對趙澤君觸動很大。

澤業上市,股權一定是分散的,預計上市後,趙澤君本人直接間接掌控的股權大約在40%,公司72名管理團隊的股份大約在7%,員工內部股2。5%左右;剩下的,一小部分引進幾個大型資本股東,進行戰略合作;最大一部分還是公開發售。

換句話講,理論上,趙澤君是有可能被人ko出局的。

但這僅僅是理論。

幾個律師都是一愣,事實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公司創始人掌握40%的股份還被ko的情況,一方面,公司創始人擁有極高的威信,得到各方面的信任,另一方面,僅僅從股權架構上來說,一個上市公司40%的股權是一個巨無霸數字,幾乎無可動搖。

40%超過了三分之一股權,這就意味著,不經過持股人同意,上市公司董事會無法更改公司章程、合併、重組等等直接影響公司大局的重大決策。

加上高管和員工代持股份的決策權,趙澤君本人的決策權已經超過了50%,理論上來說,連被罷免的情況都不可能出現。

只有一種情況:全世界,包括姜萱等人在內的高管、整個澤業的持股員工、所有澤業的持股戰略合作伙伴、全部購買澤業股票的股民……這些人加在一起,造趙澤君的反,趙澤君的地位才有可能受到威脅。

上市公司股權架構不是小學一年級算術題,牽扯到很負責的方方面面,某人一定要51%才能控制公司的想法在業內人士看來未免有些可笑,上述的‘造反’情況顯然不可能發生。

德源集團就是個例子,牛勝利幾乎都要死了,還是有很大一批人站在他這邊。

其實以趙澤君對於澤業的掌控力,哪怕他不持股,對澤業也有一言而決的能力,這是一個由他一手締造的地產帝國,換一個人來,股東不答應、員工不答應、合作伙伴不答應,也許連政府方面都不會答應。

也不知道趙澤君從哪來的這麼大不安全感。

不過一個律師還是回答說:“趙總,這兩點都不行。大陸和香江的股市不支援ab股模式,按照大陸的有關法規,董事也必須由股東大會投票選出。”

網際網路企業可以海外上市,但地產企業不太一樣,和目前上市的所有國內地產公司一樣,澤業能選擇的上市地點,只有大陸和香江兩塊。這是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具體原因不必細說。

趙澤君想了想,“那能不能有毒丸計劃?”

所謂毒丸計劃是一類反收購手段的統稱,反惡意收購的理想武器:一旦未經認可的一方收購了目標公司一大筆股份時,毒丸計劃就會啟動,其他所有的股東都有機會以低價買進新股,導致新股充斥市場,這樣就大大地稀釋了收購方的股權,繼而使收購變得代價高昂,從而達到抵制收購的目的。

這不是什麼陰謀,而是可以寫進公司章程的陽謀,堂堂正正,美國有超過2000家公司擁有這種工具。

這話一說出來,在場律師都明白了趙澤君的真實意圖:防止上市後被惡意收購。

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病

饒是如此,律師們心中還是有些不解,一般惡意收購的目標,主要是股權分散的企業。澤業上市後,趙澤君、員工和管理層手頭的股份已經略微超過50%,股權非常集中,和那些大股東只有幾個點,甚至零點幾個點的架構有天壤之別。

澤業這樣股權集中、有強力創始人大額持股的企業,收購難度太高,打這樣企業的主意實在得不償失,有這個精力和財力,還不如去考慮其他。國內有大批股份分散的上市企業值得下手,幹嘛要啃這塊硬骨頭,腦子有病嘛。

律師們沒錯,趙澤君也沒錯。

趙澤君的確是有些‘被害妄想症’。

老趙有病,病在心。

自從穿越之後,他的被害妄想症從未消失過,反而隨著企業規模的增長,見世面不斷增加,越來越嚴重。

這其中原因很多。

一個是歷史借鑑,作為穿越者,他很清楚的記得當年的寶萬之爭,大陸地產龍頭老大萬科,面臨寶能的收購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如果不是監管層及時介入,差點崩盤。最後堪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