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從來沒有去過法國的人都知道,巴黎在好幾百年前就有了時裝之都的大名。這不僅是因為那個時候巴黎有喜歡揮霍(也因而垮臺)的朝廷和貴族,以及富有的布林喬亞階級,巴黎也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因而自然地吸引了那些具有創造力的時裝設計家、第一流的裁縫,因而市面上也有了上好的料子和各種配件的供應。總之,時裝企業所賴以生存成長的所有條件,巴黎全有了。但巴黎作為我們今天所瞭解的“高階時裝”領袖卻是從一八五八年才開始的。是那一年,而且最妙的是由一位英國時裝設計家,Charles Frederick Worth,在巴黎開設了第一家“高階時裝之屋”(maison de haute couture),才將巴黎變成為世界高階時裝中心。這個maison(即英文的high fashion“House”),這個“屋”,其實就是一個商行,不過感覺上,聽起來,“時裝之屋”好像要比“時裝商行”高貴時髦一點。Worth的功勞不僅是因為以他本人的名字成立的Maison Worth是現代高階時裝商行(屋)的始祖,而且也因為是他把婦女從十九世紀初流行的高階時裝,那種笨重累贅的有襯架支撐的女裙(crinoline)解放了出來。同時在他的推動之下,於一八六八年成立了到今天仍具有崇高地位和威信的“巴黎時裝企業聯合會”(Chambre Syndicat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這是一個成員應邀才能參加的時裝聯合會,而且一旦應邀加入,你就要嚴守規則。在今天,比如說,你的設計工作室必須設在巴黎。你必須每年一月和七月在聯合會為你安排的日子展出你設計的春夏裝和秋冬裝,而且每次展出至少要有七十五件新式樣。另外,你必須要僱上至少三個全時模特兒、二十個製衣工人。但反過來看,一旦你受到邀請參加,以你的名字為時裝商行名稱的大名和地位就等於被巴黎高階時裝界肯定了。
()
在巴黎時裝界闖天下很有點像中國武俠小說裡所描寫的建立某個門派。大部分時裝設計家都是先在某一個大牌設計家的“屋”中做助手開始的,等手藝學成之後,而且自己又有獨立的創造力,便自立門戶。二十世紀初期巴黎最偉大的時裝設計家,Paul Poiret就是先在Maison Worth工作,然後才於一九〇四年自創Maison Poiret,時裝表演和展覽就是他開始的,而且是他第一個打進相關的領域,如香水、首飾配件、織料設計、室內設計等。但他在時裝上最重大的貢獻是把折磨了西方婦女多年的束胸給革命掉了(差不多與中國禁止纏足同時)。沒有經過投師學藝這個路程也大有人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今天已成為傳奇人物的Gabrielle(Coco)Chanel。二十世紀來臨時,她才十七歲,是一位給有錢人養的名女人。可是她作了一個現代化的決定,自力自立,開業做裁縫。Chanel根據她和社會上一般工作婦女的接觸,發現她們都向往一種簡單大方的便裝。於是她選用了高階時裝設計家們所不屑於使用的那種平針織的衣料(如做衛生衣的料子),設計出一套包括上衣、上衫和裙子的女時裝(即jersey suit),結果變成了一個classic(還記得這個字的意思嗎?),但也給人咒罵,說她在搞“貧窮時裝”。不管怎樣,只要看她設計的至今仍暢銷的Chanel No�5香水瓶子,就可看出她那種簡單淨潔的設計一反以前的華麗造作。她的“屋”於二次大戰時關閉,但於一九五七年,在她七十一歲時又重新開啟了大門。百老匯上演過關於她的歌舞劇,電影院仍在上映關於她一生的電影。她的Chanel suit到今天還在流行。
“巴黎時裝企業聯合會”自創設以來一直是法國時裝的代表。但在一九一一年,這個聯合會的性質有了改變,成為巴黎時裝,即以巴黎為根據地的時裝設計家的代表。這次改組不但使巴黎時裝業度過一次世界大戰,而且在二十和三十年代更吸引了無數外國設計家。比如,三十年代的時候,首先在她的“時裝之屋”中展出今天幾乎每個大牌都不得不搞的現成服裝(pret�a�porter,即英文的ready�to�wear)的Elsa Schiaparelli,就是義大利人,從羅馬遷居巴黎的時裝設計家。另外幾個大牌,像Molyneux是英國人,Mainbocher是美國人,Balenciaga是西班牙人。這些大牌儘管後來因為二次大戰,巴黎給德軍佔領,而紛紛離開或回到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