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來進入廣州城!”
“更何況出現了亞羅號這樣的極為影響中英兩國關係的事情,”巴夏禮喝完了杯中的威士忌,“我不得不承認,我們兩國馬上就要處於戰爭狀態了。”
郭嵩燾大拇指上的漢玉扳指用力的硌住了掌心,對於巴夏禮蠻橫的言語,眼下除了強自忍耐沒有別的辦法,想到皇后臨行前的叮囑。郭嵩燾強笑說道,“巴大人,對於亞羅號事件在下十分的抱歉,相關船員和貨主的損失,我已經向總督大人彙報過了,總督大人已經給出了承諾,在十天之內全部交付,並,”郭嵩燾微微低頭表示歉意,“並會表示書面道歉。”
這是郭嵩燾從葉名琛那裡遊說再三才艱難爭取來的。“大帥,為國而已,何須保全自身,在京中的殿閣大臣們得知下官要南下就任廣州。處理洋人之事,紛紛耳提面命,不得失了天朝上國的身份,洋夷而已!可這洋人的槍炮船艦實在厲害,北京城之中的人那裡知道,咱們若不是委曲求全。怎麼能辦好差事,給京師拖延到足夠的時間來平定長毛逆賊?”
郭嵩燾也將京中廣為流傳的小道訊息細細地說給這天南封疆大吏聽,“大帥可知最近京中大家都在傳言什麼?說這江寧城中發逆內訌,乃是皇后娘娘出的主意,皇后娘娘親自寫了詔書去江寧,說是願意和楊秀清分江而治,這才引得洪逆在江寧城中殺心頓起,長江都染成了紅色,皇后貴為天下之母,都不惜罵名,而撰寫國書,只為削弱發逆,大帥身為封疆首臣,又何須如此薄薄聲譽呢?全力周全好此事才是最要緊!”
聽完了郭嵩燾的話,巴夏禮冷冷一笑,像著自己在廣州城外瞧見當地人在吃蛇羹時的表情,隱約有些噁心,又似乎有些不屑,“就這些絲毫沒有誠意的動作嗎?郭大人,那麼,在我們進入廣州城這個問題上,葉總督是什麼意思呢?”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三元里抗擊英軍的活動之後,廣東的排外現象非常嚴重,外國人(主要是英國人)外出遊玩時經常會被鄉民出其不意的殺害。鴉片戰爭後的兩廣總督是主持過中英和談的耆英,他對於仇殺洋人事件持堅決鎮壓態度、絕不寬容、殺人償命,因為如此不加限制的發展下去肯定又會挑起新的中英矛盾。
為了緩和緊張的中外關係,時任兩廣總督耆英頗費一番心血,他絞盡腦汁,曾主動提出收養第一任港督璞查鼎的兒子為“義子”;或者很高興的與璞查鼎互換老婆的照片或畫;在送別璞總督的那封信中依依惜別之情如同伉儷情深的小兩口,用極為肉麻的言語“……將來人們會說我們身雖為二,心實為一……,分袂在即,不知何年何地能再覷而快晤,言念及此,令人酸惻”。
雖然耆英比較理性的維護著脆弱的中英關係,但在普通民眾和士大夫看來耆英是 “洋奴”,我們應該官民一致、強硬對外,怎麼可以壓迫國民以順夷情呢?所以當時廣東人對他攻擊的非常厲害,非要他將洋人趕出去不可。
1846年迫於英國壓力,耆英同意英國入城的要求。當時他派廣州知府劉潯前去和英國人密商入城日期,結果當劉潯從英船回來之後,數千群眾衝進知府衙門燒燬他的朝珠、公服,嚇得他從後院跳牆逃命。當時民眾的愛國排外情緒可見一番。(未完待續。)
ps: 求保底月票。。。。。。
二十六、戰爭爆發(二)
1847年英國人兵臨城下要以武力手段強行入城,耆英迫不得已准許他們兩年後入城,希望兩年之後雙方的矛盾或許能夠得到緩解,入城也就不成問題了(看來這位耆英大人還是頗能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嘛)。但是還沒等到兩年後兌現承諾,耆英就由於飽受各方面(包括朝廷大員)的攻擊,在廣東的處境一天比一天艱難,於是道光帝就調他入京,升廣東巡撫徐廣縉為兩廣總督。
道光帝給繼任兩廣總督徐廣縉的上諭中第一句話就是“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則外侮可弭”,當徐廣縉寫信給林則徐請教“御夷”之法時,林則徐的回答也是“民心可用”。時任廣東巡撫葉名琛更是激烈的“剿夷派”,對待洋人的態度比徐廣縉的態度更強硬。
1849年耆英答應的兩年期限到了,英國人根據條約要求入城,但是遭到廣州人民的一致強烈反對,道光帝的態度是“只准暫入,不準常住”。徐廣縉經過再三斟酌,最後還是決定順應民意採取抵制態度,組織民眾進行抵抗,而葉名琛則自始至終都是堅決的抵抗派,一直都堅決反對英國人入城。
廣東官紳、民眾團結一致,最終取得反對英國人入城的勝利。當徐廣縉把這個喜訊上奏給道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