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也好,他並不想每日操勞。
他在太子的書房足足等了兩個時辰,幸好太子還算體恤他這個伴讀,期間讓人送了一份早點過來。
和平常不一樣的是這次是兩位老師一起過來,甚至皇帝也進入了書房。
在皇帝的示意下王華緩緩的走到了書桌前面說道:“《立政》篇是《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的一篇。根據記載,它是周公還政成王時為告誡周成王如何治理國家而作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篇文章!”。
《立政》篇在總結夏、商亡國教訓時�1�7所提出的國家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重德慎刑。文中周公曾諄諄告誡周成王:夏桀亡國的教訓是弗作往任,是惟暴德。商紂王亡國的教訓是惟羞刑暴德之人,同於其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於其政。
因此周公告誡周成王要繼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勵我國家。
從周公的諄諄告誡中可以看到,他始終把佈德於民和嚴格國家官吏的道德標準作為治國的根本,而反對泛用刑法。
這種重德慎刑的主張可以說是被中國後世歷朝政府所遵循的國家管理思想,也是儒家禮法兼治思想的起源。
皇帝大張旗鼓的要兩位學士在東宮為太子講述這篇文章,其意思不言自明,這是皇帝真的要為國儲君,開始培養太子處理國事了。
孔子要求為政以德。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為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孟子沿著這一思想繼續前進並強調禮治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出了施仁政於民的主張。
他說: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假日休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上,可使制梃以撻楚之尖甲利兵矣!
王華不愧是大學士,在文學領域鑽研了數十年,他引經據典,將一篇文章深入淺出講解的頭頭是道。
就連皇帝也被他的見解所吸引了。
等到王學士將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將明白以後,再也李閣老結合實際經驗闡述各種治國思想的利弊。
從歷朝國家管理思想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基本上是採納了禮、法兼治的主張。
即自漢以後各朝,均以儒家《六經》作為立法的依據。導致了歷朝歷代只能組建成一個禮法兼治的國家,而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法制的國家。
“我大明朝以仁孝治國,做皇帝只求任人唯賢,做事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只要勤於政事,多聽賢臣的意見,大明必將國泰民安,國力蒸蒸日上!”。
皇帝也參與進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純粹的法治或者按照聖人的想法進行德治都是行不通的。
皇朝實施了這麼多年,自然衍生出了一整套治理國家的方法,只要依照前人的路子走下去,做皇帝自然並不是很難。
“是,孩兒謹記父皇的教訓!”。太子低聲答應道。
皇帝說的如此明顯,他自然知道其中所蘊涵的意思。
前一陣子鄭旺的案子鬧的沸沸揚揚,太子也從皇帝與皇后爭吵的言語當中知道了一些蛛絲馬跡。
他曾經一度認為自己不是皇后甚至是皇帝親生。
只是現在看來卻是他多慮了,若自己不是皇帝親生,皇帝何以會在病重的時候還惦記著他,又何必將萬里江山傳給他?
太子聽著兩位老師講解文章的時候他的眼淚流淌了下來。
心結一旦開啟,太子決定以後要奮發圖強了。
原本歷史上的鄭旺妖言案一鬧再鬧,直到正德初年才將事主判了死刑。
正德皇帝一再遭受刺激,他只信任身邊幾個陪伴自己長大的太監,肆意縱情于山水與美女之間。
由此可見他也一直懷疑自己的皇帝來路不正,甚至死的連一個後人都沒有留下,以至於孝宗一脈自其而絕,實乃一大憾事。
經過這麼多事情以後,太子再明確的被確認了地位,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事,皇帝對太子還是和以前一樣。
劉謹站在李凌的身前,此時他也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太子的地位穩固,得益最大的還是他們這些人。
他們這些伺候太子的內侍,在進入東宮的時候就已經和太子的命運連在一起了。若是朱厚照有了閃失,他們的前程也會更加迷茫。
《立政》這篇文章並不是很長,兩位老師很快就將所要講的內容講完。他們兩個要告辭。
皇帝之所以如此隆重的讓人給太子講述這篇文章,無非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