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國人進行合作研究。

氫氣和氮氣透過化學反應是可以合成氨氣的,但是這個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史高治知道,透過增加壓力,可以讓平衡向形成氨氣的那頭移動,而增加溫度卻會讓反應向著氨氣分解為氮氣和氫氣的一頭移動。但是如果降低溫度,又會讓反應速度下降,所以,為了提高反應速度,又必須增加溫度,而增加溫度又會讓反應向著分解成氮氣和氫氣的一端移動。所以又必須將壓力繼續增加。史高治知道,在使用催化劑的情況下,也必須將壓力增加到200個大氣壓以上,將溫度增加到600攝氏度,才能有相對較好的反應速度。而在這個時代裡,嗯,要保持這樣的高壓,可不容易。

利用來自德國的耐壓容器技術,美國和德國的化學家們開始了他們的研究。研究分成了幾個專案組分辨推進,一個專案組負責耐壓容器的製造實驗,一個負責研究如何工業化製造原料氣體——純淨的氮氣和氫氣。史高治甚至還親自參與了第二個小組的研究。

如何製取氫氣?嗯,學過初中化學的估計立刻就會告訴你,往鹽酸裡面放些金屬鋅。是的,在學校的化學實驗室裡,氫氣就是這樣製取的。但是這樣製取氫氣,成本非常高,實驗室裡玩玩倒還罷了,真要靠它來合成氨,估計會虧本虧得一塌糊塗。

“製取氫氣我可以想到的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直接電解水。嗯,這樣做技術上最簡單。而且我們現在也有了大規模發電的能力。透過這樣的辦法,我們能獲得非常純淨的氫氣。不過,考慮到現在的電價,這樣做的成本還是不便宜。而我們的目的是最終制造出廉價的尿素,給農民們使用,價格如果太高,農民們就用不起了,這樣的東西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選擇一條技術上更負責,但是成本可以更低的辦法。嗯,我們可以在熾熱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這樣就可以獲得幾乎等體積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和氣體了。”史高治說,“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去掉這裡面的一氧化碳了。”

“我們可以給混合氣體加壓,這樣一來,一氧化碳首先就會液化,然後我們把液化了的一氧化碳匯出去,另外裝罐,剩下的氣體就是氫氣了。”一個叫做哈代的美國工程師提議說,“而且副產品的煤氣才能派上其他的用處。比如說作為燃料使用什麼的。”

“或者再加入一些水蒸氣,讓他們反應生成氫氣和二氧化碳。”另一個叫做哈勒爾的德國化學家則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在這兩個方案中,哈代的方案技術上更簡單,在常溫下,要讓一氧化碳液化,只需要三十五個大氣壓就夠了,相比將來進行合成氨的時候所需的五百多個大氣壓的壓力來說,這真的不算什麼難度。而在第二個方案中,將會生成氫氣和二氧化碳,在它最後的生成物當中,氫氣的數量比第一種方案多了整整一倍。至於雜質二氧化碳,要去除它在難度上也要比去除一氧化碳容易得多。於是史高治最終決定,採用第二個方案來進行研究。

雖然寫出這些化學反應的方程式非常簡單,用不上兩分鐘。但是,真要把它變成現實就沒那麼容易了。不過這些具體的技術問題就不是史高治有時間來管理的了,他的事情還很多,不能消耗在這樣的技術性問題上。而且,賺錢是為了來享受生活的。史高治雖然不像摩根那樣喜好享樂,但也絕不是洛克菲勒那種,除了數錢就沒什麼別的業餘愛好的傢伙。再說史高治現在還有一個一個老朋友要招呼呢。

這個老朋友是約書亞??羅斯柴爾德。當年他曾經是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洲的代表,不過後來南北戰爭爆發之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判斷美國最終會分裂,並且因為分裂而沉淪,最終成為像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那樣的“正常的美洲國家”的樣子。再加上歐洲的一系列變故帶來的商機,以及美國1857經濟危機的影響,羅斯柴爾德家族主動地退出了美國。然而,事實很快就打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臉,美國最終戰勝了分裂的危險,甚至於在史高治得干擾下,還出現了一陣經濟繁榮。在這樣的局面下,羅斯柴爾德家族也開始打算重返美國,好在美國的發展中分一杯羹。

約書亞來到美國之後,首先還是和他的老朋友們聯絡了一下。如今他的那些老朋友現在都闊氣了起來,嗯,史高治已經是美國的首富了,JP摩根也成長成了不容小覷的鉅富。如今他已經不能再透過資本的魔杖來控制這兩個傢伙了,相反,羅斯柴爾德家族重返美國,在很多事情上倒是需要看這兩個傢伙的臉色了。

約書亞首先接觸的是摩根,他告訴摩根,他對於摩根手裡的一些鐵路,以及一處煤礦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