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5部分

性迴圈,那就是:

要鎮壓造反,就要打仗,要打仗就要錢,要錢就要增加稅收,增加稅收就會讓還沒有造反的人的負擔進一步增加。而之所以遍地都是造反的,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為大家的日子都越來越不好過了嗎?即使那些沒造反的,生活狀況往往也已經窘迫極了,不過勉強支撐而已。一旦增加稅收,哪怕只是一點點,就會讓他們的生活完全無法維持,於是他們自然就會加入到造反的一方去。然後朝廷控制的能收稅的區域就進一步的減少,要鎮壓的暴民卻更多了,這就需要更多的錢,於是更重的稅收就落到更少的地方。然後……這個時候,造反的一方中如果有人喊出“均田免糧”這類的不收稅的口號,那自然是“萬民歸心”了。

比如明朝末年的時候,不但是李闖搞出了“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歌謠,就連我大清,都搞出了所謂的“永不加賦”這樣的玩意兒。當然,我大清一向是說話算數的,說不加稅,就不加稅。只不過我大清在稅收之外,又發明了一種叫做“捐”的東西。

自從1840年之後,隨著一次次的對外戰爭的失敗,對外的賠款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海關的失控,各種外國商品的輸入也使得中國的經濟狀況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外國商品的打擊下,國內的各種手工業呀什麼的紛紛破產,再加上為了擊退外國鴉。片,國內大規模種植鴉。片,再加上……反正就是我大清的財政狀況越來越窘迫,可是開支卻越來越多。於是雖然我大清特別的講信用,說“永不加賦”,那就“永不加賦”,不過“捐”什麼的不算賦稅,加這個就不算說話不算話了,於是……惡性迴圈的苗頭就冒出來了。

可是另一方面,革命者這邊也有惡性競爭。首先是孫文,搞出了一個政府不收稅的理念,說是隻要土地國有,然後國家不收稅,只收土地租金,就足以承擔一切的政府開支,並提供所有的政府服務了。他保證,除了地租之外,其它的任何玩意兒都不收。當然,先不說孫先生的經濟學水平如何,反正這一套,在原本的歷史上他喊得很響,但是在後來他控制住廣東之後,可是從來沒實行過,就像他的那個十萬英里鐵路計劃一樣。而他的後來者常凱申,即使轉進到了臺灣,在美國的資助下完成了“土改”,搞出了土地國有,也還是沒能實現孫先生只收地租不收稅的宏願。而自稱是孫先生的繼承者的土鱉,搞出了著名的“土地財政”,但是還是沒做到不收稅。估計當年孫先生說這個,也就是出於宣傳考慮罷了。

有了孫先生的榜樣,光復會自然也得有所表示。尤其是在他們和同盟會分道揚鑣之後,他們自然要有自己的說法好吸引支援了。孫先生的政府不收稅計劃是建立在土地國有的基礎上了,而光復會一向是反對土地國有的,(在同盟會那邊,驅逐韃胬叫做民族,建立民國叫做民權,平均地權叫做民生,合起來就叫做“三。民。主。義”,而光復會只要求驅逐韃胬,對於民國並不感興趣,甚至覺得專治也許更好,至於平均地權,他們更是明確反對,以至於被戲稱為“一民主義者”)自然不會搞地租代稅的那一套,但是他們此前和同盟會沒分家的時候,也是承諾不收稅的,這種宣傳手段調門一高了,就很難降低下來,結果就變成了土地固然是不能國有,但是稅收也是不能收的。當然,這絕對是沒有任何可行性的,光復會的高層人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這一段時間忙於起義準備,這個問題也就沒人去管了。說到宣傳,光復會在這個方面確實很不怎麼樣。

如今如果突然要收稅,先不說失信於天下的問題,而且,光復會也根本就沒有收稅的能力。光復會沒有那麼多的人手,能控制地方,把稅收上來,而原本的滿清的那套體系,如果讓他們去收稅,先不說他們會不會中飽私囊,最後交上來的能不能保證有總量的十分之一的問題,就目前來說,這套系統在革命中癱瘓掉了,重新把它建立起來也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事情。

於是在和徐錫麟秋瑾商量過後,最後,陶成章決定先向美國人聘請一隻小部隊,並預定一批火炮和彈藥。他們還附加了一個條件,如果軍火運到的時候,局勢變化了,他們已經不需要這些軍火了,那太平洋行可以幫他們將這些軍火代。銷出去。當然運費呀折舊費呀還是要由光復會出的。

……

隨著秋瑾帶著光復會的精英抵達安慶,安慶的狀況有了一些好轉。老實說,光復會的那些精英會員接受過一些軍事訓練,這些時間長度只有不到三個月的訓練放在西方國家,只能算是過家家,任何一個列強國家,都沒有把只訓練了不到三個月的人物當基層軍官用的道理。要知道,三個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