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8部分

日就拿去變賣。換回棉花又繼續織,資金上週轉很快。最適合家庭作坊,所以在江南發展迅速。棉布針對的市場是普通底層百姓,銷量巨大,對工藝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花哨的紋路花紋,所以又十分適合大規模生產。

相比起來,絲綢行業就很複雜,按照劉民有的想法,絲綢行業出口便利。也是可以發展的,但是調查後發現,絲綢的機械和流程都很複雜,雖然單價很高,但銷量遠不如棉布。絲綢作為奢侈品,各種獨特的需求很多,也就造成產品種類繁多和生產工藝複雜,其生產要經過繅絲、絡絲、治緯、牽經、結綜、捶絲、接頭、提花等工序,每個工序都需要專業的人員來完成。對登萊而言,培養這些專業人員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原材料上山東沒有任何優勢。搞傾銷未必搞得過江南。

另外一方面,此時的棉衣已經取代麻製品,成為百姓最常用的衣物。而且是一個自由競爭的行業,不像鹽業一樣有複雜的專賣制度。以登州目前的力量,難以打破各地的利益糾葛。

所以劉民有放棄了絲織業。把重點放在棉紡織業上。如今的棉紡業集中在南直隸和浙江,北地在明末時候發明了在地窖中紡織,對南貨形成部分競爭,佔據了低端商品的市場,但配套的染色、商業等不如江南,每年依然有大量河南和山東棉花南下,這些棉花在江南地區加工後,又返銷各地。

龐大的市場和山東的原料產地,讓他下定決心走這條道路,從歷史的經驗上看,棉紡業也是能推動工業革命的重要商品,登萊天然便具有龐大的銷售市場,至少沒有關稅和無法打破的貿易壁壘。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每年生產六億匹棉布,是英國人外銷棉布數量的六倍,雖然明代人口不如清末,但市場容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劉民有相信這個推動力能帶來經濟、技術、管理的轉變。所以劉民有帶著工商司做了一個計劃,準備在登萊搞棉紡織產業,水力和人力相結合,不搞單家獨戶的作坊,一上來就要像其他登萊工坊一樣搞集約化生產,從成本上壓過江南。

劉民有希望透過集約化生產、技術創新來加速這一程序。技術創新就是使用新式機器,除了水力紡車外,還會有人力的紡車,以解決大量人口就業。

商社從各地採購來的機器,劉民有都交給了機械系,包括一些農書,比如王禎農書裡面就有人力畜力多錠紡車,每日夜可紡麻一百斤,最高階的水轉大紡車,轉子數多達三十二個。他推斷宋代就有這類多錠紡織機械。

商社在各地採購了不少種類紡車,普通用的棉紡車中,一般為腳踏動力,比起西方的手搖式單錠紡車來,腳踏式能夠讓雙手解放。明代中國紡機轉子大多為三錠四錠,在這個時代也是領先全球的。

相比起工業革命前的英國,紡織科技還不如中國十三世紀的水平,因為他們連多錠的概念都沒有,直到1764年珍妮機發明才有多錠的紡織機械,而水力紡紗機更是要等到1769年,足足比中國的水力紡機晚了四百多年。

商社調查結果裡面讓劉民有疑惑的是,宋代就有用於麻紡織的水力紡車,但直到明末,卻從來沒有過用於棉紡的水力紡機。此時江南等地也有水力紡車,不過仍是隻用於織麻,卻沒有任何用於棉的水力機械。

他特意在工商司下面的工業研究室設立了這個專案,然後又從文登大學堂機械系抽調了很多學生參加。獎金很高,研究室和機械系一群年輕人幹勁十足,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研究人力紡紗、水力紡紗和織布。

有了以前工坊、科技班和職業校的積累,有專研精神的人很多,熟練工匠也不少,研究進展得很快,劉民有今日是專門來這裡視察專案,同行的還有商社的總管周來福。

看到出了棉紗線,周來福也滿是笑容,他久做商社。對棉布的行情很清楚,一般來說。織布比紡紗快,很多時候是織機等紡機。水力降低了勞力的數量,轉子數量是人力的十倍以上,那麼登萊的價格會比江南低得多,唯一顧慮的,就是水源可能不足。

周來福看著那些抽棉條的學生,對劉民有問道:“劉大人,這個水力紡紗機倒是好,就是這個棉條,若是還是要人力來抽。實際也節約不了人,最多是省力一些。”

劉民有對這些具體的細節還不太清楚,他轉頭看看負責水力織機的人,便是他熟悉的關小弟,這個小孩才十七八歲,但從機械班出來已經做過多個機械專案,每次都表現很好,小小年紀就成了工坊裡面的技術主事,還在文登大學堂兼職教習。

關小弟恭敬中有點驕傲。對兩人道:“兩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