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留有些許筋絡糾纏的、切得越碎越好的細嫩豬肉揉成的鬆垮肉丸,軟玉溫香得不得了,真正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最適合兒童和老人的牙口。梁實秋說:獅子頭“北方飯莊稱之為四喜丸子,因為一盤四個。北方做法不及揚州獅子頭遠甚”。
除了肉,頭最可吃的部分就是腦。比之於西瓜,可以說頭是瓜皮,腦是瓤。
百腦裡面,算來算去最可食的還是豬腦,一種在人類看來最“無腦”的蠢物。儘管白花花的豬腦十分黏稠,最接近腦的本體,但是國人對於進食豬腦,主要還是從“形補”的觀念出發,即“以腦補腦”,儘管我們經常把一個笨人罵作“豬腦”。當然,“豬腦”總也好過“無腦”,故“天麻燉豬腦”一直是深受歡迎的廣州食療補品。
與豬相比,魚的腦袋雖然更小,但是魚頭也被視為補腦之物,即使補不了腦,起碼也能治個頭痛——反正各地的魚頭火鍋店裡都是這麼說的。
其實魚頭的好吃,不在於肉,更不在腦,完全在於一個“滑”字,豐富的膠質之外,還帶有一定的骨感。至於骨感存在的目的,也是為了反襯這個“滑”字。魚頭的脂肪含量一般都很高,約佔全身的三分之一,本身就夠滑,對於帶著膠質的軟骨進行反覆吸吮,口腔裡的柔滑更是其樂無窮。不過,為了於“滑”之外再添上“軟”的快感,最終形成“軟滑”的美妙境界,廣州的魚頭火鍋店在供應魚頭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