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看書罔小說首發本書

。。。

 。。。  

第四十七章 最後一個計劃

在劉觀林和杏花積籌備婦嬰用品店開張之際,迎來了大漢帝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可惜,在大家喜氣洋洋之際,卻發生一件令全村人黯然傷神的事:村裡的計劃生育物件劉海瑞,趁中秋節攜妻帶幼,偷潛回來,準備給祖宗燒幾支香,拜一下神,吃個團圓飯,然後又偷偷離去;不料,計生人員訊息卻異常靈通,把劉海瑞兩口子逮個正著。鐵光聞訊追上去說情,請求讓其吃完團圓飯再帶走,結果是沒有面子給。也難怪,計劃生育關乎政績,誰敢有絲毫的鬆懈。

計生人員挾著“戰績”一走,村民便圍在一起議論紛紛,說的是對計生人員及一些官的痛恨。

“他們哪知道國家的用心良苦。”林心想。

“天啊!真陰公(真夠損)啊!海瑞才生了兩個女兒,媳婦就抓去結紮,這不是叫我家絕後啊!”劉海瑞的娘呼天搶地道。旁邊的三姑六婆忙上前安慰,好不容易把她勸回家。村民仍聚在一起替劉海瑞憤憤不平。

“其實,國家這個政策的目的是想讓大家生活好一點。”林忍不住插嘴。

“人家生多少個孩子關國家屁事,又不要國家發放糧食救濟,我們自己種田養妻活兒;我們冷了自己去買衣服;青黃不接,也是自己挑著空籮東家借西家問;供書教學,亦是自己一身泥巴一身汗攢起來的血汗錢;國家幾時有關心我們的疾苦,我就從來未試過得到幫助。”澤叔粗著脖子駁林。

“是的,國家確實沒有幫我們解決實質性問題,最重要的是地方官。你們知道不,國家為什麼不能直接幫我們?因為我們國家的人太多了。全國十幾億人,有八億多是農民——農民,好像我們這樣的農民,都是窮人,為什麼呢?因為農民是社會的最低層。以前的社會,不太安定,所以農民就延續了幾千年窮困。現在,社會安定太平了,過了二十年,大家還是窮!你們賺不到錢嗎?不是,因為你們的孩子太多了,這個讀書,那個看病,這個要買衣服,那個要買新鞋,錢都被分耗掉了,得一個窮字。你們想想,八億農民,每對都要生四五個孩子,有子有女,假如讓你們如願,不多算,只增加一倍人。十六億農民呀!平均每人每天吃掉半斤糧食,一天也要吃掉四億公斤糧食——國家的糧倉,有多少個四億公斤?所以,你們就得自己照顧自己。澤叔,你現在有六個兒女,人丁是興旺,但經濟怎樣?忠伯,只有一子一女,過得多愜意。兒女成群,若沒什麼意外,只有一直窮下去,對我們農民來說。”林說得忘形,忘了大家種種反應。

澤叔面上一陣紅一陣白,甚是難看,底頭不語——也許在生林氣,也許在羞愧。

眾人靜了一陣子,也許他們也覺得林的話有道理。人生求的是什麼?不過是希望安逸些再安逸些。人性真的這麼偉大?為了有兒子傳宗接代?莫非是為老掉牙時留條後路。

“林仔,沒有兒子不行啊!到時動彈不得,連個倒水餵飯的人也沒有,好淒涼的!”四叔公語重心長地道。“是啊!總得有個兒子安心。”眾人又議論開來。

有個兒安心。這就是人們悉心照顧下一代而冷落老人家的原因吧。嬰兒和暮人,雖都非照料不活,但是,嬰兒越大越省心,最終挑起家庭重擔,著實讓自己松一大口氣;老傢伙則越打理越糟糕,看不到絲毫的希望。有希望,豈非就是人做事的動力。守著一個半死不活的人折騰了好一段時間,不過是盡一個兒子報答養之恩的責任,求個心安理得罷——這叫人如何提起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報答養育之恩的工作中去。

“唉!人真可憐,含辛茹苦養大子女,只是為了照顧下半生。”林心內感嘆,嘴上卻道:“老了可以進老人院嘛,那裡人多,更不怕無聊了。”

四叔公哀嘆道:“林仔,這你就有所不知,有次我去探你們的三叔公,他說裡面的住宿條件特差,護理的女人也兇惡,有時還要等廁所,爭熱水沖涼,這叫我如何敢進老人院!”

林無言。如果社會的福利真的可以讓老人家安度晚年,人民群眾就不用老鼠過街般逃計劃生育。農民老了都不好過,病了不敢上醫院;不敢向兒子要錢治病,因為兒女也窮。所以只好痛苦地耗著,到死去。

林曾聽女同學惻然說過這樣一件事:她外婆去世時,兒女幫她換衣服,才發現老人家背部已腐爛一大片,一條腿亦折了不能伸直;而據說,她外婆是在天井打水時滑了一跤,結果